《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本册为贵州卷,由顾久主编。《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贵州卷)》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贵州卷)》能对当前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沧浪亭是苏州名园之一。北宋庆历四年(1044),苏舜钦蒙冤遭贬,流寓到苏州,见五代孙承佑的废园“草树郁然,崇埠广水”,便以四万钱购得。苏舜钦遭贬后便自号沧浪翁,吟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浊我足”的渔父歌,在城市中过起了隐逸山水、逍遥自乐的生活。沧浪亭是一座风格独特的园林。它未入园门先见景,一湾清流将园紧紧环绕,园内参天古木,亭台楼阁,一条复廊,将园内之山和园外之水连为一体。踱桥入园,只见山石横卧,将满园景色深深遮掩,循廊西行,有藕花小榭、锄月轩等;南折,曲廊中置御碑,上刻康熙帝南巡时题写的诗联。南有清香馆、五百名贤祠。祠南为翠玲珑。祠之东为明道堂。西南楼阁下叠石为洞,名印心石屋;石屋上有高阁两层,名看山楼。明道堂后假山上,沧浪古亭坐落山巅,此处四周老树参
本书将声景生态的概念引人史料研究领域,介绍了声景生态的概念和基本方法,论述了声景生态的原生性,讨论并提出了声景生态资料的史料标准,以及声景生态资料的采集、整理和传播等问题。在理论论述和探讨的基础上,作为声景生态史料方法的应用案例,对具有史料价值的北京的声音进行了记录和分析,包括老北京的叫卖声、老北京的响器声、天安门广场的声景、北京的交通声景,以及北京的音乐厅与音乐生态等。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声景观研究、设计与规划人员,有声史料研究人员,以及与声景生态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本书精选了南锣鼓巷、什刹海、朝内南小街、东四、王府井、西四北等9个区域的66条胡同,并对这些胡同的来历、发展、演变及其体现出来的浓厚文化内涵做了引人入胜的精彩阐释。
《宛委琅嬛:越地文献精粹》系2019年11月“北京·绍兴文化周”期间,特展于国家典籍博物馆“文献名邦·书香绍兴——越地历史文脉展”珍本古籍展品基础上,编选增辑的越地文献精粹。 《宛委琅嬛:越地文献精粹》以历史时代为经,以学术脉络为纲,以古籍珍本为载体,力图通过展示历代先贤著书、郡人刻书、名家珍藏,来呈现古今绍兴的文明演进和学术延昌,彰显绍兴历史文脉的传承有绪。 收录1949年以前书写或出版,以中国传统装帧形式存在的古籍共157种。其中105种为国家图书馆藏品;42种绍兴图书馆藏品;6种浙江图书馆藏品;2种上海图书馆藏品;2种私人藏书家藏品。 《宛委琅嬛:越地文献精粹》共设六大篇章:先秦至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至民国。各章设立主标题,下有小序解题。每章下按侧重分设若干主题小节,共
作者从小说、戏曲、曲艺、影视作品中选取北京话词语作为词条,并以北京话实际读音注音,简要释义,配以切合恰当的例句。《北京话词典》有利于对汉语、特别是对普通话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普通话中一些词的来历;也有利于读者阅读和理解京味儿作品;同时有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社会,一些时代特有词语的解释,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当时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