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黑水城/黑水城历史文化系列丛书》对黑水城及其研究情况做了概括。全书分四章来阐述黑水城的发掘过程历史价值,有关黑水城的研究现状,黑水城出土的文献文物,等等,是西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稿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有一定学术价值。
本书为全面介绍武山水帘洞石窟群及木梯寺石窟的图册。水帘洞石窟群创建于北周,共包括水帘洞、拉梢寺、千佛洞和显圣池四个单元,保存了北周、隋、五代、宋元及明清时期的大量壁画及造像遗存。木梯寺石窟创建于唐代,宋、元、明清时期做过大的重修重建。现保存窟龛20个,各类造像70身,壁画约130平方米。
1950年2月,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设》,史称“梁陈方案”。它的内容,不是梁思成反对拆城墙那么简单狭义,也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北京古城的完整留存。“梁陈方案”所包含的正是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它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书。本着“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梁、陈两位先生对新中国的首都作了科学的规划,一方面,从整体保护的构思出发,建议把中央行政中心放到西郊,为未来北京城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避免大规模拆迁的发生,降低经济成本,自然延续城市社会结构及文化生态;另一方面,提出平衡发展城市的原则,增进城市各个部分居住与就业的统一,防止跨区域交通的发生。众所周知的原因,“梁陈方案”没有被采纳。 “梁陈方案”是一份历史文件,今天,它存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文明的源泉。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皆因水而兴;世界名城名镇,多依水而建。鄱阳湖区域的城镇乡村史是一部傍湖而聚、濒湖而建、因湖而兴的历史,也是一部沿湖人民开发、保护和利用鄱阳湖的历史。《鄱阳湖文化志》记载着沿湖城镇乡村的变迁和发展,汇集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展示着华夏历史的辉煌文明。
沧浪亭是苏州名园之一。北宋庆历四年(1044),苏舜钦蒙冤遭贬,流寓到苏州,见五代孙承佑的废园“草树郁然,崇埠广水”,便以四万钱购得。苏舜钦遭贬后便自号沧浪翁,吟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浊我足”的渔父歌,在城市中过起了隐逸山水、逍遥自乐的生活。沧浪亭是一座风格独特的园林。它未入园门先见景,一湾清流将园紧紧环绕,园内参天古木,亭台楼阁,一条复廊,将园内之山和园外之水连为一体。踱桥入园,只见山石横卧,将满园景色深深遮掩,循廊西行,有藕花小榭、锄月轩等;南折,曲廊中置御碑,上刻康熙帝南巡时题写的诗联。南有清香馆、五百名贤祠。祠南为翠玲珑。祠之东为明道堂。西南楼阁下叠石为洞,名印心石屋;石屋上有高阁两层,名看山楼。明道堂后假山上,沧浪古亭坐落山巅,此处四周老树参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涵之丰美,恰似玉树生花,使南粤文明分外璀璨多姿。为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近年来,我省做了大量的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依然任重道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情与理、技与艺的智慧结晶,保护好它们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宣传文化部门更是责无旁贷。南方日报秉承“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办报理念,以高度的文化责任感,继实施“广东历史文化行”报道之后,又主动开展“岭南记忆”大型系列报道,一方面给散落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集中展示的机会,让全省各地市、各县区亮出自我文化品牌;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领略其奇思妙想的灵感、巧夺天工的技艺、精美绝伦的艺术境界。
门墩在几千年的发展变化中,受到墓葬文化、佛教文化、儒家思想、宫廷建筑和外来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包含多元素、多种文化构成的建筑符号。随着历史的发展,门墩除了具有建筑功能、装饰作用、等级象征,还因雕刻图案精美、内涵丰富,而逐渐成为一种精美的民间雕刻艺术品。北京门墩大多数在“ 文革” 时被拆除、破坏或下落不明,65% 的门墩已经消失,史料难以搜集,此书正是作者跟时间赛跑,拍摄、研究北京门墩十年后的作品。
本书分为“丝绸之路与陇蜀青泥古道”“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蜀道申遗与陇蜀秦蜀交通”“青泥古道与陇南地域文化”四部分,是近年来靠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陇南本土在陇蜀青泥古道与丝路茶马贸易方面研究的很新成果。重点在陇蜀青泥古道自汉唐以来政治、军事、交通、商贸诸方面的文化研究,兼顾青泥道在丝绸之路茶马贸易方面的历史地位、历史文献、文化遗存以及沟通南北丝绸之路廊道路网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