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作为邻里共用的空间,实际上建构了一种人际交往的文化生态,这是更远离现代“原子化的个人主义”而更接近传统“社群主义”的生活方式。作者用了二十八年的时间拍摄了这部《上海弄堂》摄影集,把二十八年的照片按照在一天里事情发生的顺序编排起来,产生出了一种奇特的效果,每幅图片都仿佛一个图标,当几十上百个浮标散落在视野之内,随意碰到某一个,都会发现它通过引线与其他浮标联系在一起。
本书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本书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国际友人、海外旅游者来到上海,很想知道自己和这座城市有着怎样的渊源。了解上海,亲近上海,融入上海——从打开《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开始! 本书带你寻访之后,会让你觉得,上海,其实离你并不遥远。 以地图为引导,人物、故事、文化地标、名宅胜迹,人文习尚、璀璨斑斓,目不暇接。
其实帮会一开始是单纯的,是帮会中人为自己建立的乐园,而不是为他人创造的天堂。这应该是他们最初的理念。我给这个理念找到另一个相对应的具象物,那就是在《民国上海帮会》中多次提及的城堡。城堡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据点。然而人心吊诡,帮会后来渐渐演变成黑社会。这个过程是我颇感兴趣的。
本书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本书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上海是中国现代建筑的主要发源地,上海里弄是中西现代居住建筑文化交流的见证,是反映上海自身中西文化交融特征的重要载体,大量里弄所构成的城市形态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城市生活,最为典型地反映了这座城市强烈的市民社会特征。由此,里弄作为一种城市景观及其背后的世俗生活,也成为上海这座城市最为重要的城市特征,里弄生活的记忆也成为很多上海人的特殊文化基因。长期以来,里弄的更新改造矛盾重重,尤其在今天,如何处理好超常规快速发展中的各种复杂矛盾,保护并发扬上海历史文化、切实维护居民切身利益,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无法回避、刻不容缓的任务。 本书主要采用多学科理论融汇综合,并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涉及里弄改造的政府政策制定、经济利益权衡、居民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护、城市特色保护和发扬等方面,
“市声”的60%都用简谱和五线谱记谱,简谱附在文字介绍后面,五线谱放在本书。每种市声都拟配照片或插图。小贩叫卖是一种小商宣传的民俗,也是一种早期的广告宣传形式。研究小贩叫卖,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上海的社会发展和民俗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本书挖掘了40余种小贩叫卖声,涵盖了旧上海零售业的各个行当。本书立足于社会人文的角度,全方位地勾勒出老上海的风情画卷,也让人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浓郁的市井气息和时代变迁。
《上海百年文化史》是由本市数十位专家学者历时5年完成的一项学术研究成果。全书170万字,收录图片400余幅。 《上海百年文化史》分“上海百年文化的整体脉络”、“上海百年文化的门类演进”“上海百年文化的理论思考”三卷五册,分别对20世纪上海地区的文化活动作了系统回顾,总结了上海不同文化活动形态在一个世纪中的发展演变,并对上海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理论阐述。为读者充分认识20世纪上海地区的文化活动提供了感性领悟的途径。
继《上海人家》和《上海弄堂》之后,摄影师胡杨这次再度推出了《上海青年》,由此完成了“上海纪实摄影三部曲”的计划。在这组影像人类学的区域性文献里,胡杨把焦点对准青年一代,采访并拍摄了300位生活上海并出生于1970-1989的青年。他们是一些意态生动的活体标本,向我们展览着这座超级城市的年轻风貌。
都市空间对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上海曾经稳固地占据着中国现代文学版图的中心地位。研究上海的都市环境和社会体制对于文学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影响固然意义重大,而上海的文化语境与文人话语实践的内在联系也同样值得重视。将文学的外部因素和内在形式的考察有机结合起来,着眼于“城”与“人”的关联与互动,从“城市”和“话语”的双重维度来探究上海都市空间的文学史意义,是本文的研究理路之所在。鉴于1927年和1933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性,高兴编著的《中国现代文人与上海文化场域》以1927—1933年为考察时段。
老上海,是一首让人怦然心动的交响乐,她常常会让人在心中涌起潜藏着的感情。所以,编者把孙树棻先生生前在香港《大公报》“闲话上海”栏目上,发表这些短文分为五个乐章。分别是:壮美的协奏曲,思恋的随想曲,飘逸的咏叹调,甜美的小夜曲,怀旧的金曲。
《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丛书记录从上海开埠到今,世界各国文化在上海发生、发展,以及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精彩场面,展现上海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独特魅力。 《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丛书,主要面向来沪参观的海内外人士,全书通过轻松的笔触,以讲故事的生动方式,将世界各国文化在上海这个东方国际化都市所呈现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历史发展的脉络是经线,人物、故事、社会生活、地标景观等是纬线,经纬交织,明珠璀璨,立体展现出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海纳百川的巨大包容性。
这是一本人物故事集,作者笔下的"上海先生",有银行家、医生、美食家、运动员、侍者等,他们的出身、职业、境遇各不相同,但都有老派上海先生的特点:温文有礼,处世有方,生活节制而有情趣,接受传统教育,又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在历经多次运动洗礼后,这些"上海先生"特点在后人身上不多见,于是作者搜集资料,采访本人,向读者讲述他们的故事,也展示老上海的神韵。
《文化巨匠鲁迅与上海文化》聚焦于上海城市文化语境中的后期鲁迅,把上海文化视为由租界文化、“海派”文化、左翼文化等亚文化形态构成的文化系统,呈现鲁迅与上海城市和城市文化的互动图景。剖析了鲁迅对上海文化的兼有批判与认同的双重态度,阐述鲁迅与上海租界文化、“海派”文化、左翼文化的关系,揭示鲁迅的上海文化批判话语具有切入角度的“狭”与切入程度的“深”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