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平湖与黄河文化》向读者展现了东平湖水脉交织纵横的区域特性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这部书以水文化的视角,叙述了黄河、东平湖的历史和现状、治理运用历程、决策思想,展示了黄河工作者、人民群众治水过程中凝聚的智慧之花和水文化结晶,描绘了区域内丰厚的文物胜迹、绮丽的自然风光、黄河遗留的文化痕迹,讲述了区域风土人情、与河湖有关的民间故事传说等。全书以黄河文化为主线,重点介绍了东平湖作为蓄滞洪工程治理运用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文史价值。
《山东剪纸民俗》一书的作者从一个全新的、民俗学的角度来审视民间剪纸,从而为我们展示了民间剪纸更加丰富、生动、深厚的内涵。作者从民俗功用上,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剪纸天地。许多民俗活动,如人生礼仪(诞生礼、婚礼、寿礼、丧礼等)、过年过节、居室装饰等,都离不开剪纸。这些剪纸作品,都跟活动的内容相吻合,也都有的功用。如“五子登科”、“百子图”等是用作“求子”的剪纸,喜窗花、箱子花、饽饽花、鸳鸯花等是用作婚礼的剪纸,“八仙庆寿”“寿窗花”等是用作贺寿的剪纸;而灯笼花、闹元宵、剪蝎子、艾虎、剪斗鸡、“玉兔捣药”等剪纸又分别与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节日的风习紧密相连,是用作庆贺这些节日的剪纸。
趵突泉是济南众名泉之冠,素有“天下泉”之称。它位于趵突泉南路路西、泺源大街中段路北的趵突泉公园内,南靠千佛山,北临大明湖,为济南“名胜”之一。泉池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水碧泉深,水中绿藻摇曳,锦鳞畅游。三股泉水从地下涌出,昼夜奔腾不息,“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殷雷,冬夏如一”。泉的四周有大块砌石,环以扶栏,可凭栏俯视池内三泉喷涌的奇观。它的周围,诸名泉“众星捧月”,名胜古迹荟萃。以趵突泉为主的趵突泉公园,已成为泉城济南的一个重要风景区。《济南历史文化读本:趵突泉史话》以散文的形式,通俗地介绍趵突泉的“前世今生”。
电影与电影所处的社会时代之间存在着诸多联系,马克·费罗(Marc Ferro)在其所著的经典之作《电影和历史》中对此已有过探讨。 此后,电影,作为一种分析对象或者说一种写作方式,开始与历史学家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借助虚构或者压缩时间的方式理解书中无法描述的内容,一些历史学家转而运用电影来实现他们的意图。无论是作品还是档案文献,与历史学家的论文一样,电影肯定也是一种叙述,只不过电影还创造了一些使历史形象化的特殊形式。
齐鲁地域特色文化,是齐鲁大地社会历史的文化印痕,也是历代齐鲁儿女创造精神、辛勤劳动、智慧的结晶和体现。深入挖掘、认真研究这些遗产,是我们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需要,也是齐鲁儿女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山东宣传文化界的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历时两年,辛勤劳作,完成12卷本、计400余万字的《齐鲁特色文化丛书》编写任务,分别从工艺、音乐、舞蹈、戏曲、杂艺、服饰、饮食、民居、礼仪、节庆、人物、名胜方面,对远古至近代齐鲁地域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进行认真研究,详尽描述。这是一部科学、系统记述齐鲁地域特色文化的综合性著述,它的出版发行为灿烂夺目的齐鲁文化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出《东夷文化与青州——山东青州东夷文化研讨会文集》,意在以史为鉴,借古开今,志在借古促今、借古扬今。望此书为建先进文化予启迪,为促经济社会发展而服务。 《东夷文化与青州:山东青州东夷文化研讨会文集》收录了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在东夷文化研讨会上的讲话、对建设东夷文化园的几点感想等25篇研究成果。
本书的内容来自 本书针对曲阜历史沿革、空间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及“曲阜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三部分作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对曲阜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指出城市政策措施的保证、空间大系统概念的建立、公共协调部门的运作、传统技术的留存、文化记忆的发扬等五方面的重要性,从而为的历史城市如何从单一的建筑保护桎梏中跳脱出来提供思路。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地势复杂多样。中部山地雄伟挺拔,胶东丘陵蜿蜒起伏,西部、北部平原一望无垠,东部海岸线曲折多姿。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古代先民用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星转斗移,天地轮回。人们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中,不断地迁徙,寻找理想的生息和繁衍之地;就是在同一个地点,也不断修建和扩建城垣、居址和墓地。因此,无数的历史物证,文明的彩葩,或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或深埋于大地之下。 19世纪初,在欧洲,肩负着探索古代世界物质文化历史的考古学诞生了.20世纪初叶,近代考古学传人中国。中国人以其聪明好学的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1919年“五四运动”民主和科学两只巨臂的推动下,很快完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地势复杂多样。中部山地雄伟挺拔,胶东丘陵蜿蜒起伏,西部、北部平原一望无垠,东部海岸线曲折多姿。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古代先民用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星转斗移,天地轮回。人们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中,不断地迁徙,寻找理想的生息和繁衍之地;就是在同一个地点,也不断修建和扩建城垣、居址和墓地。因此,无数的历史物证,文明的彩葩,或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或深埋于大地之下。 19世纪初,在欧洲,肩负着探索古代世界物质文化历史的考古学诞生了.20世纪初叶,近代考古学传人中国。中国人以其聪明好学的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1919年“五四运动”民主和科学两只巨臂的推动下,很快完成了从“金石学”到考古学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