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角度,以追寻羊城历史文化沉淀及再现其人文精神为目标,通过深入的探秘追踪、抽丝剥削,向读者带来了一部记载岭南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民俗风情、风流人物、动人故事的精彩画卷。全书资料翔实,语言生动,配以大量珍贵的新闻图片,许多事例皆为作者多方实地采访而得,极具历史价值、收藏价值,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岭南文化、认识岭南风情的途径。
传统中国一个小农社会,小农的基本生活空间是怎样的?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刻画。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一空间命名为“集市社会”,它有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 现实的场景远比这复杂,但透过这一“理想类型”不难发现,乡土中国的自然经济结构并不能完全自给自足,它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之枢纽和润滑,这样,小农的实际生活其实是置身在一个市场共同体之中。作为共同体中心的市镇便成为富有社会特色的民间文化展现的块滩头。明清以降,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一大批专业性市镇蓬镇蓬勃而生,成为近世中国社会走向现代世界的充满活力的历史生长点,其间的文化样式亦
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扬州是一个文化个性十分鲜明的城市。如果说在中国文化版图上有诸多闪光点的话,那么,扬州正是这样的闪光点之一。扬州文化以其鲜明的特色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扬州地处南北走向的运河与东西走向的长江之交汇点上,自古即有楚尾吴头、江淮名邑之称。扬州作为交通枢纽与商贸重镇,擅舟揖之便,得人文之胜;这里风光明媚,物产富饶,文教昌盛,地灵人杰,历史文化积淀十分丰厚。这表现在独树一帜的园林胜迹。琳琅满目的工艺珍品、脸炙人口的美味佳肴、争奇斗艳的服饰民居等丰富多彩的物化形态上,表现在千姿百态的扬州戏曲、博大精深的扬州学派、蜚声中外的扬州画派等门类齐全的人文形态上,更表现在其文化创造的活跃、文化氛围的浓厚与文化心理的成熟上,等等。 扬州作为一个文化重镇,辐
纪念陆游诞辰880周年暨越中山水文化国际研讨会,是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中国韵文学会、绍兴文理学院和绍兴文物局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来自祖国大陆、台湾地区以及韩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共80人莅临盛会,会议共收到论文73篇。海内外学者主要围绕新时期的陆游研究和中国山水诗、越中山水文化等两大主题展开了学术交流和探讨。与会代表高屋建瓴,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对陆游的精神思想、文学业绩和影响以及与区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中国山水诗的起源、越中山水文化进行了广泛的论证。诸位学者在交流和探讨中既有宏观综论,又有微观实证,精彩纷呈,新见叠现,均能站在学科前沿,挖掘出新的内涵,共同推动研究的发展。
越文化是中国地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上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始祖尧、舜、禹,而奠基于古越国。古越王勾践发愤图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精神,不仅成为越文化的主要精神,而且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精神。越文化绵延数千年,英雄豪杰风起云涌,我们随便就可以开出一系列光彩夺目的名字:范蠡、王充、王羲之、谢灵运、陆游、王阳明、徐渭、刘宗周、章学诚、秋瑾、鲁迅、蔡元培、周恩来、钱三强、马一浮……毛泽东曾有诗云:“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吟秋风吟,一例氤氲人诗囊。”这些人物,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辉煌业绩彪炳千秋。 在新的时代,越文化的精神仍然在鼓舞着越地人民创造新的辉煌。为了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精神,为了建设新时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特成立了越文化研究
本书共分十章,章研究湖州钮氏家族的起源、分流及其当今在全国的分布情况;第二、三章研究湖州钮氏家族的信仰、观念和制度;第四章研究魏晋至明代钮氏之重要人物,其中包括孙琼;第五章研究清初文学家钮琇;第六章研究小学家钮树玉;第七章研究状元钮福保;第八章研究清代后期湖州“钮氏门庭之盛”;第九章研究清末民初之钮氏,主要研究钮永建和钮有恒,第十章研究现代实业家钮介臣和民主人士钮守章。湖州钮氏家族文化历史悠久,但是在研究它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资料少。正史上有关湖州钮氏家族及其人员情况的记载很少,所以我们的研究主要依赖于家谱。但是众所周知,家谱不仅记载简单,而且缪误很多,这就给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正因为如此,再加上我们学识浅薄,所以本研究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不足有:一是对于南宋以前湖州
本书自成体系,独具风格,以人物和事件为中心,以人及事,以事及人,撷取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物和事件,勾勒出乌镇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凸现了渗透基中的人文精神。本书不是一般地记述历史,也不仅仅停留在内土民俗、文物古迹、风景名胜、水乡神韵的描绘上,而是通过历史事件、人物的展开,深层地揭示了历史上乌镇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景况和生命境遇,通过社会万象、人生百态的观察,以事寓理,以情动人,并对历史经验作文化思考。《乌镇掌故》是一部图文并茂、具体生动的爱国爱乡的好教授。作为忠诚于教育事业的老校长,十分关闭对青少年进行爱国、爱家乡的教育。他在不同场合多次深情地说:“爱国爱家乡原感情是国民素质的基本要素,在基础教育中应予充分的重视,我们写这本书的宗旨之一,就是希望青少年能通过了解乡土历史,培养爱
本书是为配合玉皇山南地区综合整治工程,由杭州市上城区政协文史和教文卫体委员会同玉皇山南指挥部,组织专家学者重点在对该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考察、调研、挖掘、梳理的基础编著而成的。书中收录撰写了大量玉皇山南地区的珍贵史料、历史故事和相关图片,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逸闻趣事,拍摄了一批弥足珍贵的现场照片,留住了城市的脚印,唤醒了人们的记忆,传承了历史的文脉,并为玉皇山南综合保护工程提供了具有真实性、特色性和可参考性的手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