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的描述了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历史,包括江淮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宁镇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和宁绍地区的河姆渡文化等几部分内容。
本书撷取温州城区(包括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洞头区)及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泰顺、文成的俚语,计1700余条,内容涉及自然天象、物候、农林牧副渔生产、气候、道德修养、社交、事理、修身持家诸类。按音序先后排列,并作较详细的解析,对其出处、本义、比喻义或引申义加以说明。析文内容涉及面较广,包括城乡大众生活经验、工农渔业生产知识、气象规律、持家方法、伦理道德、个人修养及本地风俗、戏曲、医药、哲学、中外文化知识。温州方言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差异大,难懂难学,温州方言俚语是温州方言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书对学习研究温州方言有较高参考价值。本书亦得到温州方言专家沈克成的肯定,并为本书作序。
1997~1998年,我应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前所长梅原猛和当任所长河合隼雄的邀请,作为客座教授在该中心从事稻作农业与文明起源的研究,其间曾经与梅原猛先生举行过两次对谈。次讨论稻作农业与陶器的起源问题,第二次讨论文明的起源问题。梅原先生是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创立者和首任所长。著作等身,涉及哲学、历史、文学等许多方面,对考古学也有浓厚的兴趣。对稻作农业的发生和长江流域文明的起源更是特别关注,积极策划和推动中日双方有关部门和学者之间的合作。我们的谈话主要从长江流域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出发,把稻作农业的发生和发展同长江流域文明的起源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提到世界文明发展史的高度来加以认识,试图寻找东方文明的根基和她之所以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本质所在。
1997~1998年,我应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前所长梅原猛和当任所长河合隼雄的邀请,作为客座教授在该中心从事稻作农业与文明起源的研究,其间曾经与梅原猛先生举行过两次对谈。次讨论稻作农业与陶器的起源问题,第二次讨论文明的起源问题。梅原先生是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创立者和首任所长。著作等身,涉及哲学、历史、文学等许多方面,对考古学也有浓厚的兴趣。对稻作农业的发生和长江流域文明的起源更是特别关注,积极策划和推动中日双方有关部门和学者之间的合作。我们的谈话主要从长江流域一系列重要考古发现出发,把稻作农业的发生和发展同长江流域文明的起源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提到世界文明发展史的高度来加以认识,试图寻找东方文明的根基和她之所以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本质所在。
《苏州山水补记》,分山丘成因、河湖演化、遗址遗迹三部分,沿袭旧志山考、水考的传统,不仅对苏州河湖、山丘、遗址遗迹的特征进行描述,也较为详尽地考证了其背后的地理成因及历史文化因素。2010年前,作者曾花三年时间写就《苏州山水志》,是一部较为全面记述苏州山水的专志。后随着资料的丰富和考证完善,作者又花三年多时间写就该书以补遗憾,故称“补记”。
《义乌敲糖帮》描述的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群体。作者走进义乌60多个村落,亲身采访150多位敲糖人及其相关知情者,打开他们尘封的记忆,记录了物质贫乏岁月里一个个充满艰辛与苦难的心灵,展示了义乌人民坚忍不拔的刻苦精神。正是他们厚重的肩膀,挑出了今天义乌的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作者在书中还追寻出中国的敲糖帮历史长达几千年之久,义乌敲糖帮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支。义乌敲糖帮由卖糖、敲糖换鸡毛到经营小商品贸易而崛起于世界经济之林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几千年文明深厚底蕴展示出来的一个缩影。
象山三面环海,深得渔盐之利,有着十分悠久的盐业生产历史。象山制盐长期因袭旧法,煮海为盐;之后历经板晒制盐、缸坦晒制盐、平滩晒盐,形成了今天的摊晒技艺,盐产稳定,成本低,效益高。象山海盐晒制技艺是历代盐民生产经验的总结和劳动智慧的结晶。
本丛书为四册:万里丝路-宁波与海上丝绸之路为一册,“海上丝绸之路”泛指东西方通过蓝色的海洋进行商贸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通道,它的重要特点是向外散播,这一性质决定了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遗迹遗物相当丰富,影响面广;千年月湖为一册,月湖是历史文化名城宁波的明珠,初辟於唐贞观年间,极盛於宋元佑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四明寻踪为一册,主要介绍了两为作者奔走於四明大地的山山水水,10年间考察过的古挢、民居、石刻、寺庙、水利设施等500多处,拍照5000多张,论文50馀篇;三江变迁为一册,宁波濒临东海,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座古老文明的港口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始发港。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事业的生机发展提供了城市历史发展的各个领域新的内涵与信息。
《明清以来苏州文化世族与社会变迁》以“文化世族”为核心概念,全面研究了明清以来苏州文化世族与地域社会之互动关系。通过对文氏、王氏、叶氏、彭氏、潘氏等家族的深入挖掘,系统分析了家族迁徙与区域社会之间的文化互动,以及家族通过婚姻、科场、仕途、结社等途径累积的社会文化资本是如何影响着苏州社会风尚的走向,扮演着“邦之桢干,里之仪型”的社会角色。在国家与地方的利益博弈中,文化世族的角色同样不容忽视。近代西学东渐,苏州文化世族也站在了时代潮流的前列,顺利地完成了由科举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向,由科举世家蜕变为现代的科学世家。苏州文化世族之价值,不仅在于其取得的各项文化成就,更重要的是其的维持家族长盛不衰的各具特色的家族精神。
断头龙,是流传于兰溪市水亭畲族乡的民间龙舞。据传,唐朝贞观年间,连年大旱,龙王为了拯救凡间百姓旱灾之苦,违背玉帝旨意而被斩。百姓为感念龙王救命之恩,制作“断头龙”在春节期间沿街迎舞,以示纪念。“断头龙”最大特色是头身分离,龙头和龙珠可单独表演出一套高难度的技巧动作。七节龙身每换一个阵图,龙头和龙珠就舞出一个套路。整套龙舞翻滚灵活,变化多端。
《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的描述了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历史,包括江淮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宁镇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和宁绍地区的河姆渡文化等几部分内容。
清代康乾盛世,两代帝王都在执政时数下江南,这是清王朝统治中国两个半世纪中的政务大事,也是一直在民间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韵事。《康熙·乾隆两帝与西湖》是康熙、乾隆西湖览胜最权威、典型、内容完备、体例科学的历史纪实。
《义乌敲糖帮》描述的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群体。作者走进义乌60多个村落,亲身采访150多位敲糖人及其相关知情者,打开他们尘封的记忆,记录了物质贫乏岁月里一个个充满艰辛与苦难的心灵,展示了义乌人民坚忍不拔的刻苦精神。正是他们厚重的肩膀,挑出了今天义乌的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作者在书中还追寻出中国的敲糖帮历史长达几千年之久,义乌敲糖帮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支。义乌敲糖帮由卖糖、敲糖换鸡毛到经营小商品贸易而崛起于世界经济之林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几千年文明深厚底蕴展示出来的一个缩影。
梅妻鹤子林和靖墓;儿女英雄苏小小、武松墓;碧血丹心岳飞墓;社稷为重于谦墓;忠烈千秋张苍水墓;巾帼英雄秋瑾墓;光复先烈陶成章墓;报业大王史量才墓……在西湖孤山、北山、南山等地还存在着更多的名人墓葬。它们的存在使西湖更平添了多许婉约和柔美,阳刚和浩然。驻足于此,我们可以感受那一份独特的西湖文化。
《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以文化地域性为切入点,分别以学术形态、信仰形态为核心,研讨福建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地域性,以及闽的民间信仰等本土文化。一提起闽文化,人们总会想起誉满海内外的妈祖信仰、推进佛教中国化的闽僧、曾支配官方意识形态长达700年之久的闽学……闽文化直接影响的地域极为宽泛,它不仅向广东、海南、延伸,甚至扩展到东南亚和东北亚,而且随历史演进还表现出种种独特的地域形态,对当地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闽文化又被视为东亚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