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来,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得到加强,为了能更有效地支配全国各地,中央王朝通过制定祭祀政策对各地民间信仰现象进行干预、指导,加强了正统意识形态向民间社会的渗透。那么,在中央祭祀政策实行“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分布于地域社会中的民间信仰,到底又是如何去“适应”王朝的祭祀政策的呢?民间信仰领域又曾出现过什么样的“洗牌、重组活动”呢?而这其中的主角,即到底是什么样的社会集团在参与、主导其变化呢?迄今为止,国内外学界对此尚无专门研究。本书将地理范围锁定在浙江地区,利用碑刻资料、地方志中的祠庙志、文集笔记以及民俗学的调查资料,选择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现象作为案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具体的探讨。
太谷学派是清代至民国期间的一个民间学派,作为“徘徊于学派与教派之间的活化石”,是考察近代民间学派和民间宗教之间相互影响和流变的珍贵“样本”。《李光炘与太谷学派南宗研究》由张进著,李光炘是太谷学派南宗的创立者,本书对李光炘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作了全面梳理和系统分析。《李光炘与太谷学派南宗研究》是系统研究李光炘的本专著,具有原创的价值。
永嘉学派在历史上是一个地域特征非常鲜明的学派,其主要成员都是温州籍人士,其学说在南宋思想界有相当的影响,在宋、元文献中,永嘉学派多次被论者与朱、陆之学相提并论,黄震就以朱熹、陆九渊、陈亮、陈傅良为南宋学术的家,而叶适“混然于四者之间”,其中陈傅良、叶适都是永嘉学派的成员。在《宋元学案·水心学案》中,全祖望关于永嘉学派(“水心之学”)是与朱熹的朱学、陆九渊的陆学鼎足而三的论断,则进一步肯定了永嘉学派的历史地位。然而在整个中国哲学史研究格局中,永嘉学派研究只是很小的一支,对这一学派的研究历来不是学术界的主流。从永嘉学派诞生之日起,对它的研究和评价无不以程朱理学为参照系,似乎永嘉学派的理论特色只能从与理学的比较中才能彰显,在历史上,只有当人们发现理学不能应对时代的新挑战时,才想起
《明清以来苏州文化世族与社会变迁》以“文化世族”为核心概念,全面研究了明清以来苏州文化世族与地域社会之互动关系。通过对文氏、王氏、叶氏、彭氏、潘氏等家族的深入挖掘,系统分析了家族迁徙与区域社会之间的文化互动,以及家族通过婚姻、科场、仕途、结社等途径累积的社会文化资本是如何影响着苏州社会风尚的走向,扮演着“邦之桢干,里之仪型”的社会角色。在国家与地方的利益博弈中,文化世族的角色同样不容忽视。近代西学东渐,苏州文化世族也站在了时代潮流的前列,顺利地完成了由科举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向,由科举世家蜕变为现代的科学世家。苏州文化世族之价值,不仅在于其取得的各项文化成就,更重要的是其内含的维持家族长盛不衰的各具特色的家族精神。
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典型代表。本书记录了主编衣学领从事苏州园林工作16年,主持苏州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工作近十年来在苏州园林绿化领导体制机制上的坚守与创新;在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群体性的保护与修复;在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上的先进理念和机制创新;在风景名胜区的科学性规划建设和管理;在苏州园林文化的深度研究挖掘和传播;在苏州园林同世界同行的广泛交流与影响等方面的实践与思考。它得到了中国乃至世界同行们的认可和赞誉,有的则被称为“苏州经验”。
《缙云文化研究》中的文章,每篇都是王达钦先生在故乡实地探索、反复研究的心血结晶,其中有不少文章已在有关报刊上发表过,许多已为缙云人民所熟悉。全书选题之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具有涵盖性;取证之博,引证古籍达数百种,非追求者难以达到,具有性;所论之言,精辟深化,客观谨慎而中肯,具有科学性。其中研究黄帝文化,他从“缙云”这个地名人手,穷古今图籍秘笈,广征博引,科学论定,受到史学界肯定,就缙云文化研究方面来说,具有和奠基者的地位;它对于缙云作为我国轩辕黄帝“北陵南祠”和“中国南方黄帝文化辐射中心”地位的确定,作出了可贵的历史贡献。他是一位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普通干部,利用早晚工作空隙,而始终坚持做到不甘寂寞,孜孜不倦地潜心研究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且能达到这种水准,实属不易
苏州,山温水软,杏花春雨。古城内外,名园如绘。园主及设计者们将自己的社会理想、审美观、人格价值等精神文化信息,纳入这一方方小园之中,借助有限的物质实体,构建出精神的无限天地。苏州园林,洋溢着清香、甘洌的书卷味和文人气息,犹如一幅幅立体的文人山水画,似一首首隽永的山水田园诗。 “三生花草梦苏州”,历代骚人墨客接踵而来,流连吟哦于此,留下大量墨迹,或刻之崖石,镌之砖墙,或大书于木,悬之中堂。这些摩崖石刻、匾额楹联,不只是一种符号、工具和建筑物典雅的装饰品,更是一种审美的艺术本体的建构,作为传达旨趣、透露景境的文学渊源或人文内蕴、升华意境等手段,具有历史的、人文的、审美的价值,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艺术珍品。 匾额题刻,正是将园林中这些虚实之景以及文人的情思系之一词,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