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学丛书:张西堂卷》选取了20世纪著名经学专家张西堂先生的4部代表著作,以展示其学术成就。1.《经学史讲义》。这是根据张先生经学史课程的讲义整理而成的著作,首次出版。2.《诗经六论》。这是在影响比较大的一部著作。该书曾于1957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3.《诗经选注》。根据讲义手稿整理,首次出版。现存原稿有三个版本,都保存有先生批注修改的文字,本次选编主要是将三个版本做了一些综合,其加的文字基本未录入。4.《尚书引论》。《长安学丛书:张西堂卷》曾在1959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先生在世时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将此4部书合编为《长安学丛书:张西堂卷》,是大体上能够反映张先生在陕西的学术贡献,从中可以看到先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一贯严谨的研究方法。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具有悠久和优美自然景观的旅游圣地——晋祠,对有代表性的数十处风景名胜,殿堂楼阁如圣母殿,难老泉,铁人、铁狮等作了生动介绍。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周武王灭殷7年以后,因病去世。他的长子诵继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便由其叔父旦代行天子的职权,史称“周公摄政”。 晋祠在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始建于北魏,曾是西周武王次子、晋国开国君主姬虞的祠堂。 晋祠历史非常悠久。相传,西周初年成王姬诵封其胞弟虞为古代国开国诸候,虞施政有方,国富民强。为祭祀他,虞后人在这里建祠堂,称“晋祠”。但晋祠的创建年代尚待考证。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晋祠在北魏之前就有了
《陇上学人文存:段文杰卷》于我们是一桩幸事。这不仅是由此而对段文杰先生这样一位年已望百的敦煌学耆宿的学术成就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在治学思想上多所借鉴,获益甚丰,愈让我们高山仰止和心灵得到滋溉的是,在他的一系列文章中,常常体现着对于一种事业执着的坚守探求精神和勇于开拓创新的远见卓识,并以此而着这一事业走向更为广阔光明的前程。他的学术成就,正如有学人礼赞的那样:“和莫高窟的敦煌学艺术的里程碑式成就密不可分”,“他的生命最强音和敦煌交织在一起。”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具有悠久和优美自然景观的旅游圣地——晋祠,对有代表性的数十处风景名胜,殿堂楼阁如圣母殿,难老泉,铁人、铁狮等作了生动介绍。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周武王灭殷7年以后,因病去世。他的长子诵继位,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幼,便由其叔父旦代行天子的职权,史称“周公摄政”。 晋祠在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始建于北魏,曾是西周武王次子、晋国开国君主姬虞的祠堂。 晋祠历史非常悠久。相传,西周初年成王姬诵封其胞弟虞为古代国开国诸候,虞施政有方,国富民强。为祭祀他,虞后人在这里建祠堂,称“晋祠”。但晋祠的创建年代尚待考证。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晋祠在北魏之前就有了
临县乡土文化虽然尚未登上“世遗”之大雅之堂,但“临县伞头秧歌”、“临县道情”,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县大唢呐吹打乐”亦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陇上学人文存:段文杰卷》于我们是一桩幸事。这不仅是由此而对段文杰先生这样一位年已望百的敦煌学耆宿的学术成就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在治学思想上多所借鉴,获益甚丰,愈让我们高山仰止和心灵得到滋溉的是,在他的一系列文章中,常常体现着对于一种事业执着的坚守探求精神和勇于开拓创新的远见卓识,并以此而着这一事业走向更为广阔光明的前程。他的学术成就,正如有学人礼赞的那样:“和莫高窟的敦煌学艺术的里程碑式成就密不可分”,“他的生命最强音和敦煌交织在一起。”
《山西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山西省3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珍贵的影像资料,这些摄影图片不但可以让人直观地了解“古村落”这个蕴含着丰富文化信息的历史遗产,而且对摄影爱好者有着较高的欣赏价值,同时,对旅游爱好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长安学丛书:石兴邦卷》选录了石兴邦先生的个人文集之精华。石兴邦先生(1923—),男,陕西省耀县人,著名考古学家。曾任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等。现任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考古所名誉所长等。石兴邦先生生于陕西,工作活动区域也主要是陕西,是陕西文物考古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其主持的半坡遗址发掘是我国史前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里程碑,撰写的百余篇学术论文对我国考古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其主要论著有《西安半坡氏族部落文化聚落的发掘研究》、《半坡氏族公社》、《临潼白家村》等专著,主编和参与编纂了《中国原始文化论集》、《黄帝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考古学研究》和《周秦文化研究》等十多部(册)。《长安学丛书:石兴邦卷》选入作者历年撰写的有关考古理论、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