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西南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民风民俗资源。本书是*部从街巷历史文化的角度展示中国名城风采的著作。作者袁庭栋先生是著名巴蜀文化研究专家。他以二十多年的资料积累,四年多的辛勤考察与爬梳,生动、详尽地介绍了 500 多条成都街巷及成都城池、河道、桥梁的命名缘由、历史变迁,街巷中的名人掌故、趣闻逸事,重要的历史事件与民俗活动,重要的学校、企业、地下出土的历史文物。作者掌握资料丰赡、论证谨严,加上引人入胜的叙述风格,使本书具有科学性、欣赏性、实用性及收藏价值。书中所编地名索引和搜集的珍贵历史地图,特别是大量老照片,包括晚晴外国驻华使官,美国《国家地理》记者拍摄的照片,民国初年、抗日战争时期的照片,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和部分私人收藏照
《大巫山文化》是一部地域文化研究专著。地域文化不仅包抱山川、地形、气候、物产之类地理环境的自然因素,更包括历史形成的人文环境的种种因素,诸如该地域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状况、人口迁徙、教育发展、风俗民情、文学艺术、名胜古迹、方言俗语等,尽在其中。本书以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大巫山为研究对象。“大巫山”所指地域,随时代而变迁,但其核心则是巫山。本书首先对大巫山溯源辨流,钩稽根植于本土德原生性文化;然后揭示其移民文化特质,探讨民俗文化中德巴风楚韵和浪漫主义的神女文化;最后论及景观文化和旅游文化。所论诸种文化现象,皆以丰瞻的原始材料为依据。既引文献资料为“书证”,又用考古发现为“物证”,还以民间采风、田野调查所得有关资料为“参证”,新颖的观点以翔实可靠的材料为支撑,言必有据,求实求真,
本书为成都地方文化著作。作者以随笔的方式展现成都百余条街巷深厚的历史与特色鲜明的市井文化。以摄影师独特的眼光欣赏与发现城市细腻而动人的美丽。以严谨的考证和严密的逻辑对诸多有关成都街道记载不实之处逐一爬梳推敲。运用街道美学、建筑学、微观史学及古旧地图研究等多种手法展现成都街道既古老又充满朝气的迷人魅力。
本书是关于介绍四川省文化遗产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神气吹出将军柏、苴国先于蜀国向秦国靠拢、广元“八卦城”、苍溪红军渡、昭化古城、青川地震遗址公园、朝天区概况、朝天关和龙门阁、元坝旅游景区景点等内容。
本书也有为保山桥梁立史存照的企图心。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桥梁建设突飞猛进,好多老桥因功能老化,不能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退出历史舞台并被人们逐渐遗忘,在风雨的侵蚀中归于虚无。还有一些桥梁因澜沧江水电站的建设,相关河段水位提高而没入水中,后人无法将它们抚摸,却可以从南书提供的文字和图片中一睹它们的容颜。本书就是要在历史的发展中抬捡起就要逐渐被岁月蚀化的桥梁遗存,给历史留下关于保山桥梁建设的历史记忆,同时展示现代大桥的建造技带和伟岸雄姿。
水是城市生活的生命线,是城市文明的摇篮。成都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困,因水而荣的城市,是按照“上善若水·孕育文明·文明城市”的自然哲学模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本书以“水”的骨肉为脉络,展开了成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美的画卷,其成功之处也正在于此:成都城市是“水”做的骨肉,是水孕育出的成都,是水润泽的天府。本书以“水”为成才城市文化解题的锁钥,阐释成才水文化,可谓抓住了成都城市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本书作者不畏其难,致力于成都水文化的研究,吸纳与总结诸家的学术成果,疏理脉络,加以提升,做了很好的工作,取得了新的收获。
笔者在本书中,对三星推文明的创造和传播进行了详尽地分析,否定了“三星堆青铜文明出于当地土著”的说法,并且有史有据地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三星堆出土的整套器物为夏王室的祭祀祖器,于夏末帝桀时由有缗·蜀族从山东携带入蜀,并由此开创了古蜀文明。同时,对传至今天的中国古代史及史前史,进行了去伪存真的调整,大胆构建了一个史前史系统框架。这些研究为提示三星堆文明提供了宏观背景。本书不仅给出了三星堆文明兴起时的宏观历史背景,同时对每一件器物进行了深入微观的分析,全方位提示了三星堆内涵的文明之谜,并同时揭示了许多传至今天的历史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