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有“鹤城”的美誉,始建于1691年,经历了沙俄的入侵和日本的占领,其城市建筑也打上异域的烙印。本书编绘了齐齐哈尔已经消失和正在逐渐消失的老建筑及古老的民俗方面的图像122幅,配有简要的中英文说明。
《东北文化与东北文艺》是在东北地域文化视域下,对20世纪以来的东北文艺的整体审视。其中既有文化历史的总结,又有文化特点的聚焦;既有文学脉络的梳理,又有具体文本的解读;既有对积极文化因素的弘扬,又有对消极文化因素的批判;既有纯文学的视域,又有民间的视野。应该说,《东北文化与东北文艺》从整体上较为系统地呈现了东北文化的历史时代特点,及其影响下的各类文艺创作和文艺发展的主要格局与基本面貌。
本书是“北方文明讲坛”系列之一的《古代西辽河流域的游牧文化》分册,书中具体围绕以下方面展开研究:西辽河流域游牧文化起步的考古学渊源、契丹游牧文化的整体特征、汉代鲜卑的考古学发现、蒙古族游牧文化的起源及其演变、北元政权与北方地区的风俗文化等。
齐齐哈尔有“鹤城”的美誉,始建于1691年,经历了沙俄的入侵和日本的占领,其城市建筑也打上异域的烙印。本书编绘了齐齐哈尔已经消失和正在逐渐消失的老建筑及古老的民俗方面的图像122幅,配有简要的中英文说明。
关东剪纸,向称繁盛,《关东剪纸》出版,足资明证。关东古为东服远徼,满族奥区,民风古朴,剪纸艺术可谓源远流长。那些出自农村大娘的剪纸饱含着民俗意蕴,充满了蓬勃的生命意识和神秘色彩,随生命之繁衍而生生不息。这些作品是农耕文化的反映,是一种在长期封闭状态下的传承。从连年有余这些传统的题材中,从葫芦蝙蝠这些民俗符号里,我们明显地感到先民的人生追求和审美趣味。书中选用了少数传统剪纸,这是现代剪纸所由产生的根基和借鉴。 我省的剪纸艺术在艺坛受到广泛关注,并受到国外同行的瞩目,曾多次赴日本等国展出并获得好评。随着改革开放的骎骎步伐,我省的剪纸艺术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关东剪纸》的出版就是一个小小的里程碑,它纪录了以往的劳绩,也预示着美好的未来。
本书记录了东北二人转的命运,可以由从“低俗文化”到“流行文化”到“高雅文化”的转变来概括。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二人转一直流行在民间底层的土俗文化;“文革”时期,它是被批判,被压制,却顽强地从民间底层钻出来的“死不了”;20世纪80年代,二人转虽然有了它的合法舞台,却被商业流行文化挤到大众视野的边缘;20世纪90年代,东北小品,这个由二人转变异出来的喜剧形式,通过电视传媒进入大众娱乐文化的主流,并使崭露头角的二人转表演者赵本山成为大牌娱乐明星;到了今天,赵本山又利用他明星的号召力,为二人转修建艺术学府,将这个挣扎中的民间艺术形式请进高雅文化的殿堂。二人转经历的这个由低到高的命运轨迹,具有无法预料的戏剧性,有如一个传奇故事。
东北话简洁、生动,诙谐、幽默,富于节奏感,这与东北这方黑土地养育的东北人豁达、豪放、直率和幽默的性格是分不开的,同时东北话也借鉴了其他地区精华语言的要素。正如余秋雨先生在《流放者的土地》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早在明朝时期,就有文化层次较高的官宦人家被流放到此,他们把中原文化带到白山黑水,给这片荒蛮土地带来文化启蒙,流放的人与东北原始土著相融合,又变成了新的东北土著人。加之近代几次大移民(也称闯关东)和现代建国后军垦等相融合,又把东北地域文化推向新的高潮,给东北话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喜剧小品让全国人民笑声不断,快乐无限。他的春晚小品已成为年俗的一部分,并成为中国人年夜饭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大餐”,从而带动东北文化的厚积薄发,使得东北话热席卷全国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