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文化的民族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在不断融汇现代文明的过程中,使自身得到延伸、升华,实现了文化功能的提升,展现了草原文化作为现代文明重要载体的时代风貌。以草原上千百年来盛行的传统节目那达慕来说,已经被赋予了时代内涵,它所要展示和表达的已经不单是草原人们的娱乐竞技,而是增强了文化与生产、商贸、旅游等经济生活的联系,极大的丰富也族团结进步的内涵,实现了草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对接,更加凸显了民族、地域特有的文化。草原文化的现代文明意义,还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如前所述,以天人和谐相处为根本特质的草原文化,不仅含有丰富的处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资源,而且具有这方面实践活动和实际经验以及这一实践活动结下的丰硕果实。
《敦煌古藏文文献论文集(全2册)》是敦煌古藏文研究的重要结集汇集国内著名藏学研究者,对法藏、英藏敦煌古藏文文献及国内所见吐番时期遗存的藏文文献作分类考订论证,以揭示吐番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以及汉藏民族在长期交往的历史。《敦煌古藏文文献论文集(全2册)》从金石简牍、文书写卷、语言文字、历史社会、法律制度、文字翻译、宗教原文、医药占卜,丧葬社仪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古藏文献反映的史实,是研究西藏社会和汉藏民族联系的重要史料。
《纪游西樵山记》是梁念祖于光绪年间与友人游览西樵山后收录其自撰游记、赋、诗诸篇的合集。该书封面有“光绪癸巳年镌,李乃钊书”、“板存养真山房,大良正文堂承刊”,光绪癸巳即光绪十九年(1893),因此,该书出版于光绪十九年。《西樵名胜古迹考》分两大板块:板块是《西樵名胜古迹考》,第二板块则为《游览指南》。板块以西樵山各处景观为条目,介绍西樵山方位、七十二峰名目、山上诸村诸姓、瀑布、岩洞等情况以及西樵山北部官山镇一带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如茶行街、玉岩、官山公园等处。
《乌莎巴罗》成书于傣历354年,即公元992年的北宋年间。它反映的是古代傣族社会由部落到部落联盟转变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勐嘎西纳与勐班加两个部落之间的矛盾和战争。长诗以王子和公主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在南传佛教逐步取代原始宗教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展示了从原始部落制向封建领主制转变时期傣族古代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真实反映了傣族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礼仪习俗等社会风貌,生动描绘了古代社会的的政治斗争和宗教斗争,深刻揭示了南传佛教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思潮,在傣族社会扎根生长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再现了南传佛教与傣族原始宗教之间复杂而激烈的冲突斗争,歌颂了南传佛教的基本思想和精神,表达了傣族人民崇尚和平,追求幸福,热爱自然,祈望正义占胜邪恶的美好愿望,堪称一部气势磅礴的史诗作
这是一本奇特的书。既有对西藏风俗、民间传说和民间艺术风趣详实的描述,又有一流学者专门的文论,可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藏族文化博大精深的深邃内涵及藏民族的独特魅力,充分体现了其丰富珍贵的资料价值和研究的参考价值。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青海卷)》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青海卷)》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青海卷)》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乌莎巴罗》成书于傣历354年,即公元992年的北宋年间。它反映的是古代傣族社会由部落到部落联盟转变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勐嘎西纳与勐班加两个部落之间的矛盾和战争。长诗以王子和公主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在南传佛教逐步取代原始宗教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展示了从原始部落制向封建领主制转变时期傣族古代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真实反映了傣族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礼仪习俗等社会风貌,生动描绘了古代社会的的政治斗争和宗教斗争,深刻揭示了南传佛教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思潮,在傣族社会扎根生长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再现了南传佛教与傣族原始宗教之间复杂而激烈的冲突斗争,歌颂了南传佛教的基本思想和精神,表达了傣族人民崇尚和平,追求幸福,热爱自然,祈望正义占胜邪恶的美好愿望,堪称一部气势磅礴的史诗作
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文化软实力,因此江苏地域文化研究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书从时间、空问、行业三个方面梳理江苏地域文化的发展脉络及特色.是作野多年研究江苏地域文化的一个总结。对江苏地域女,化的历史分期,作者首先把江苏地域文化分为建省前和建省后两大阶段,然后再把建省前分六个时期,建省后分三个时期。其分期的依据主要是根据各历史时期江苏内强势地域文化的影响。对江苏地域文化的分区,俐者依据现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差异和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周边省.市地域灾化的影响,把江苏地域文化划分为金陵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楚汉文化四个文化主区和京口文化、江海文化、海盐文化、淮安文化四个哑区。江苏地域文化实际上是汉族文化的地区类型,具有汉族文化的共性。本书主要突出汀苏在整个中华文明中有显著特
吴文浩《渔梁——徽商之源》以渔梁村落的聚落变迁、渔梁坝、渔梁街、巴慰祖篆刻和巴氏家族、渔梁人的水上人生、民间信仰以及与紫阳书院、新安画派绵绵交错的关系为基本线索展开,对渔梁的地理人文社会经济作多方面的解读。主要内容包括:渔梁是徽商起航的码头,历史上在徽商兴盛和徽州发展中发挥了特殊的经济功能,并成为渔梁村落集聚和经济人文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村落建筑多样、空间布局独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穿村而过的鱼形村街和有“江南都江堰”之誉的渔梁古坝;渔梁是篆刻名家巴慰祖的出生地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地,巴慰祖的父亲经营盐业,家富资财,其外甥、儿子,传其家学,也精于篆刻,巴氏家族是古徽州儒商结合的又一徽商代表;作为徽商时代的重要商埠,塑造了渔梁人的生活交往空间和民间信仰,等等。
本书分解成“山水格局”“在徽言商”“徽写韶华”“一落一户”4个部分,从寻访徽州,走进古村落,领略山水格局,分析人类聚落典型,挖掘空间聚落的特点特征和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从而为文化古城镇的成功转型献言献策,提供有力的原型根据。
满族文化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尉为大观,一本《满族文化概论》难以全面论及。书中所论,除一般的常识外,主要是作者对满族文化的管见与思考。诸如,满学的概念与历史、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女真语是满族的母语、曹雪芹与满族文化、“八旗子弟”解读、关于汉化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