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本书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地名是城市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赣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着极其深厚的内涵,也是所有赣州人的情感栖所和乡愁所系。通过梳理并深入挖掘地名中所承载的历史故事、人文内涵,以时间为轴,以空间为坐标,多维度地展现赣州的历史人文底蕴。在丰富地名文化内涵的同时,有助于市民构建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接续千百年的情感传承。 丛书选取赣州市行政区划 18 个县(市、区)各地有内涵、有底蕴、有历史、有故事的地名予以介绍。内容包括地名的历史沿革、所处时代及地域的风土人情和风物民俗、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等。丛书力求秉持历史考据的严谨性,又不失娓娓道来的妙趣,努力讲好每个地名背后的故事。
建筑是鼓浪屿的色彩,鼓浪屿的音符;是鼓浪屿的衣裳,鼓浪屿的骨肉;是存在的历史,又是不死的传说;是旅者的世外桃源,又是居者的梦中家园。它的语言可以消泯哀伤惨痛,成为铭刻人类追求安居的智慧印迹;它的形态可以时空疆域,成为可供人类分享的文明结晶。曾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在此凝结成属于鼓浪屿自身的文化传统与绝世风貌。本书向你介绍鼓浪屿建筑的历史、特点及建筑前后的故事。
人类初期社会复杂化民文明起源研究存在着密切联系,它主要探讨从简单而平等的原初社会如何向复杂的分层社会转化,后者通常表现为生产与交换的专门化,贫富分化与社会分化,社会分层,财富、人口及稀缺资源的集中与再分配。本书立足于现有考古材料,系统探讨了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自然环境,文化发展谱系、社会分工、社会分化、社会组织与结构,揭示了在初期社会复杂化不同阶段社会关系所发生的调整与变化。 全书共分四章:章时空背景介绍;第二章从人口与经济的角度探讨出现初期社会复杂化的主要原因;第三章聚落形态分析;第四章利用墓葬材料探讨社会分化。 为全文提供自然与人文背景作者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学者,长期从事这一专题的研究,本书是他多年的研究成果。
《篁墩——宗族迁徙的圣地》介绍篁墩在徽州宗族迁徙和宗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介绍篁墩与朱熹、二程兄弟的关系,“程朱阙里”的兴建,国家政权对其地位的承认和重视;介绍篁墩在徽州区域文化中的中心地位。作者冯剑辉在大量一手资料基础上,生动展示篁墩历史文化传承,并从中揭示徽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书是一部专门研究藏文文本符号的论著,涉及藏文的字符性质、结构特征、应用属性等诸多领域,所以该书的副标题是“字母、读音、编码、字频、排序、图形、拉丁字母转写规则研究”。换句话说,研究藏文字符必须研究字符的字频、编码、排序、转写等各种应用领域的属性。这样的研究著作可以视为一部藏文字符知识的完整指南,具有极高的实用工具价值。
《战后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当代台湾文化研究新视野丛书》通过对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宣传委员会、台湾省编译馆、台湾文化协进会功能的探讨,再现了战后初期台湾去日本殖民化和再中国化以及台湾新文化体制建构的历史;同时,论述了鲁迅思想传播与台湾文化重建的关系,探讨了台湾光复后台湾本地知识分子在面临文化转型时如何自处的问题。
天水是一座有着两千八百多年建城史的老城,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相传人文始祖伏羲就诞生于此。伏羲始演八卦,拉开了人类洞悉宇宙机密的序幕。古人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诗人叶梓以细腻的笔触,沿袭八卦生六十四卦的体系,用抒情的笔调写下了老城天水的六十四篇文章。这些文字共分八辑,每辑八篇,相当于一爻一文,涉猎了老城的风土、人情、美食、工艺、歌舞、名胜,既是一册天水人文手册,更是唱给时光的一曲哀婉挽歌,呈现出缓慢的优美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