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源流与方法》对伯明翰学派的理论发展做了详细的梳理和分析,并着重从伯明翰学派的研究主题:亚文化研究、媒介研究、性别研究、种族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分类研究,并与芝加哥学派进行了比较、分析。
本书是一部依据史料文献,重新审视中国话剧运动、尤其是上海海派话剧沿革、变迁和发展的一部学术专著。 中国话剧运动的发展恰与中国近代史相同步,自产生以来一直处于动荡和战乱之中,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话剧运动的史料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梳理和研究,致使中国话剧史研究中存在着大量的 空窗期 ,如上海早期的学生演剧运动、上海游乐场中的话剧演出、文明戏转变为通俗话剧的历史沿革、1945 1949年间上海的话剧演出和解放初期的话剧等,均是话剧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有待史料的深入发掘和进一步研究。上海又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发祥地,话剧的产生与上海城市的变迁密切相关,并且深深地打上了上海城市的烙印 海派文化的印记;同时,上海又是中国近代早开埠的城市,多元的文化和华洋杂处的社会环境,为作为舶来品的话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6: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从文化分期、文化谱系、聚落形态、人地关系诸方面,分兴隆洼文化时期、仰韶前期、仰韶后期、龙山时代阶段,首次对中国北方地区(内蒙古中南部、晋中北、陕北、冀西北)新石器时代文化做了综合性的深入研究,明确了北方地区在早期中国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这个过程就是我所说的“后人类中心论的后人文主义”,也是我整部书的论点。它关系到摆脱诸如道德理性、统一身份、超验意识或者固有的普世道德价值观。我的聚焦完全落在主体形构的规范性的中立关系框架和可能的伦理关系框架上。对后人类主体的新规范性框架进行详细阐释是集体制定的、以非盈利为导向的强度试验的重点,强度是指对我们具体能够生成的对象进行试验。这些试验是一个实践(一个扎根的共同事业),而非一个套语(常识信念)。我的游牧主体具身化了这个研究方法,通过将关联性扮演的本体论角色前景化,把非统一的主体性和伦理责任结合起来。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创造出许多优秀的神话。创世神话不仅是众多神话类型的主体,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往往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敢于创新的民族精神。 《中华创世神话选注》将中华创世神话划分为综合型创世、神的起源、世界万物起源、人类起源、动植物起源、自然现象起源等六大类型,共选录各类创世神话3000余篇。本书选录的是神的起源神话。每篇神话除尽可能呈现文本的原来面貌之外,还增添了相应的阅读提示、基本母题等信息,并对原文本出版信息作出必要的补充和规范,使用者能够据此对每篇神话文本的出处、流传情况、叙事主题、文化内涵、关键情节、基本母题等有所把握。
《六庵丛纂》分上下两册。上册有两种:《六庵诗选》《六庵文录》;下册有四种:《易学群书平议》《六庵读礼录》《群经要略》《先秦文学史约》。《六庵诗选》七卷附《蕉窗词选》一卷,选收诗600首、词22首,知者称其“接武前贤,义归雅正,才兼众体”。《六庵文录》七卷,选各体文60篇,多关历代学术、世道人心,论者谓“深幸群言纷殽之日,得黄子而振先民之坠绪,学术人心,赖所防闲”。《易学群书平议》七卷,依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例,针对历代134种易著作出深入评骘,陈遵统先生以为“书中搜罗弘富,辨析精确,洵足以补《提要》之缺略,作后学之津梁”。《六庵读礼录》,据中华书局1993年排印本和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本《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而成,收黄寿祺70篇旧稿。各片内容精审,所论多有独到之见,为今研治古礼者多有裨益。
本书探讨了当代文化发展中一个极为关键的议题:创新。不论是理论家、作家还是艺术家都不断被要求去创造新的东西。但是“新”这个概念本身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的定义只能以它和现存的和旧有东西之间在某个文化中的关系来确定。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是由它和其他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以它和文化以外的现实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这就意味着在文化中,创新其实是一种重估价值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创新是一种经济层面上的运作过程。而每个希望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的人都在参与这种价值交换。 对格罗伊斯来说,创新是一种对文化的否定式适应。艺术品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否定性来适应传统成为了评价艺术作品的主要标准。因此,世俗和日常的领域如今可以进入文化档案库。一个好的例子就是杜尚的现成品。本书通过对新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史料编纂及当代价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本书通过梳理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演化,分析了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动模范的阶段特性,并对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很终论证了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存在,阐释了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表现形式,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主义新时代劳模文化的优化路径。
《中原楚文化研究》原为《楚学文库》丛书之一,1995年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现为《荆楚文库》2017年备选书目之一。中原楚文化是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江汉流域的楚文化相比,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特征。此书正是抓住这一点,采用古史传说、文献资料、考古资料相结合的方式,认真考证和剖析中原楚文化,寻找中原楚文化在历史与考古现实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价值。此书从中原地区远古文化入手,对楚文化的历史渊源、楚人立国与建都、西周时期楚的国势与文化、楚灭中原诸国与文化、东周时期楚的国势与文化、楚国东徙及其文化的衰颓、中原楚文化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等问题进行了详细而深入地探讨,总结概括了多年来对中原楚文化的研究成果,更有作者独到、深刻的真知灼见。 《楚文化的东渐》是《荆楚文库·研究编》2017年备选书目,1995年由
妈祖文化不但内涵博大,且随着华侨华人的足迹传播到世界33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一种带有世界性的民间信俗文化。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妈祖文化是全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重要标志。妈祖精神的精髓可归纳为立德、行善、大爱,它们是妈祖文化和妈祖信仰的核心和基础,不仅契合中华民族追求的开放、包容、和谐、安定的社会发展理念,也与人类普遍企求的和谐、和平、博爱精神和世界大同理想相一致。因此,妈祖文化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库中的共同精神财富。 近十多年来,各种大部头文献史料和研究专著,成果叠出,但作为一般妈祖信众,他们要了解的首先是妈祖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妈祖的家世生平、妈祖信仰的产生与传播概况、妈祖的主要传说故事、
历年来详实完整的普洱茶教战宝典。 本书希望能透过传递品茶、识茶、藏茶的正确观念,从生熟、外观、树种、年份、包装与制作方法等,辨识各种不同品项目,如老茶与手作、生普与熟普、乔木茶与台地茶等的判别,到深入茶乡,寻访野生茶树与茶区、茶厂,一步一脚印地读者进入普洱茶迷人的世界,并培养正确的藏茶方式与观念,以及如何理想的品饮与冲泡方法等,帮助普洱爱好者和收藏者识别各种不同品项,收藏到自己中意的普洱茶。作者通过自己的收藏和走访,拍摄了大量的高清普洱茶饼图片,以纪录片式的写作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普洱收藏的知识,是一本集人文情怀和实用的茶文化图书。
《自珍集》是王世襄先生编纂的一册个人收藏品汇集,全称是《自珍集——俪松居长物志》。书名寓“敝帚自珍”之意。全书分为古琴、铜炉、雕刻、漆器、竹刻、书画、图书、家具、诸艺、玩具十类,其中有各件俱详细标明年代、来历、材质、制作工艺和传承意义,为鉴赏者提供了详实可信的资料。书后并附有王世襄先生曾发表过的文章数篇,皆有助于读者对相关的收藏作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品鉴。这书前后出版过两个版本,都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是研究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的本专著。 伯明翰学派是文化研究的策源地,也是迄今为止对亚文化理论影响的学派。本书尝试考察英国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理论,由此揭示其作为亚文化理论资源和文化研究路径的价值和意义。《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文化语境分析及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展开论述,宏观考察了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的出场语境,微观探讨了伯明翰学派关于亚文化风格的构成、产生原因、抵抗意义、收编方式和美学评价的基本观点,概括出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的特点和价值。本书对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和研究,能够为的亚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资源和必要的借鉴。本书由胡疆锋著。
本书以农村聚落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自然人文环境为背景,以社会经济发展为脉络,以生活、生产、生态和景观的多重视角对川西林盘、林盘体系、林盘文化进行综合研究,挖掘林盘文化的乡土特色与人文价值,为川西平原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意义上有益的参考,为我国农村聚落研究和新农村建设模式创新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与策略。 本书分别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城乡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艺术、生态环境等方面对林盘文化进行系统的、综合的研究,在剖析林盘文化动因机制,总结林盘文化价值和本质特征,发掘林盘文化内涵及保护、传承和弘扬的基础上,力求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而进行创新,探索林盘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专业的师生,以及从事村镇规划与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