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源流与方法》对伯明翰学派的理论发展做了详细的梳理和分析,并着重从伯明翰学派的研究主题:亚文化研究、媒介研究、性别研究、种族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分类研究,并与芝加哥学派进行了比较、分析。
本书是一部依据史料文献,重新审视中国话剧运动、尤其是上海海派话剧沿革、变迁和发展的一部学术专著。 中国话剧运动的发展恰与中国近代史相同步,自产生以来一直处于动荡和战乱之中,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话剧运动的史料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梳理和研究,致使中国话剧史研究中存在着大量的 空窗期 ,如上海早期的学生演剧运动、上海游乐场中的话剧演出、文明戏转变为通俗话剧的历史沿革、1945 1949年间上海的话剧演出和解放初期的话剧等,均是话剧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有待史料的深入发掘和进一步研究。上海又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发祥地,话剧的产生与上海城市的变迁密切相关,并且深深地打上了上海城市的烙印 海派文化的印记;同时,上海又是中国近代早开埠的城市,多元的文化和华洋杂处的社会环境,为作为舶来品的话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6: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从文化分期、文化谱系、聚落形态、人地关系诸方面,分兴隆洼文化时期、仰韶前期、仰韶后期、龙山时代阶段,首次对中国北方地区(内蒙古中南部、晋中北、陕北、冀西北)新石器时代文化做了综合性的深入研究,明确了北方地区在早期中国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这个过程就是我所说的“后人类中心论的后人文主义”,也是我整部书的论点。它关系到摆脱诸如道德理性、统一身份、超验意识或者固有的普世道德价值观。我的聚焦完全落在主体形构的规范性的中立关系框架和可能的伦理关系框架上。对后人类主体的新规范性框架进行详细阐释是集体制定的、以非盈利为导向的强度试验的重点,强度是指对我们具体能够生成的对象进行试验。这些试验是一个实践(一个扎根的共同事业),而非一个套语(常识信念)。我的游牧主体具身化了这个研究方法,通过将关联性扮演的本体论角色前景化,把非统一的主体性和伦理责任结合起来。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文明进程中创造出许多优秀的神话。创世神话不仅是众多神话类型的主体,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往往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奋发有为、敢于创新的民族精神。 《中华创世神话选注》将中华创世神话划分为综合型创世、神的起源、世界万物起源、人类起源、动植物起源、自然现象起源等六大类型,共选录各类创世神话3000余篇。本书选录的是神的起源神话。每篇神话除尽可能呈现文本的原来面貌之外,还增添了相应的阅读提示、基本母题等信息,并对原文本出版信息作出必要的补充和规范,使用者能够据此对每篇神话文本的出处、流传情况、叙事主题、文化内涵、关键情节、基本母题等有所把握。
《六庵丛纂》分上下两册。上册有两种:《六庵诗选》《六庵文录》;下册有四种:《易学群书平议》《六庵读礼录》《群经要略》《先秦文学史约》。《六庵诗选》七卷附《蕉窗词选》一卷,选收诗600首、词22首,知者称其“接武前贤,义归雅正,才兼众体”。《六庵文录》七卷,选各体文60篇,多关历代学术、世道人心,论者谓“深幸群言纷殽之日,得黄子而振先民之坠绪,学术人心,赖所防闲”。《易学群书平议》七卷,依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例,针对历代134种易著作出深入评骘,陈遵统先生以为“书中搜罗弘富,辨析精确,洵足以补《提要》之缺略,作后学之津梁”。《六庵读礼录》,据中华书局1993年排印本和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本《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而成,收黄寿祺70篇旧稿。各片内容精审,所论多有独到之见,为今研治古礼者多有裨益。
在这本书中,英国摄影师吉米·纳尔逊用他的镜头带领我们,去寻找地球上很后未经污染的原始人性之美,为“他们”的存在留下很后的影像记录。 生活在后工业时代的我们,往往会忽略很多自然与人性中很宝贵的东西,比如人类如何与身边的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比如人与人之间发自天性的爱与真诚,比如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亡的理解……所以去看看他们的生活,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一种与世界和解的可能性。 书中包含300多张珍贵的高清摄影图片,是作者历时30个月、走遍世界上遥远而鲜为人知的角落,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与当地的原住民沟通,从而完成的作品。这是一件全世界少见的壮举,也是一件属于吉米·纳尔逊个人生命中的“小事”——要找到生命真正的意义,就从脚下的步做起,这是他选择的路,你也可以加入。
在这本书中,英国摄影师吉米·纳尔逊用他的镜头带领我们,去寻找地球上很后未经污染的原始人性之美,为“他们”的存在留下很后的影像记录。 生活在后工业时代的我们,往往会忽略很多自然与人性中很宝贵的东西,比如人类如何与身边的自然万物和谐相处,比如人与人之间发自天性的爱与真诚,比如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死亡的理解……所以去看看他们的生活,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一种与世界和解的可能性。 书中包含300多张珍贵的高清摄影图片,是作者历时30个月、走遍世界上遥远而鲜为人知的角落,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与当地的原住民沟通,从而完成的作品。这是一件全世界少见的壮举,也是一件属于吉米·纳尔逊个人生命中的“小事”——要找到生命真正的意义,就从脚下的步做起,这是他选择的路,你也可以加入。
《唐代制度文化研究论集》是作者多年来有关隋唐五代制度文化研究的部分论述合集,共收录论文24篇,大约26万字左右。包括关于唐代宰相制度、科举制度、文言小说、陈寅恪批注本《白氏长庆集》等的多篇论述,曾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次汇编成集出版,不仅可以对作者长期治隋唐五代史的心得体会作一阶段性总结,还或许能够为后学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
本书是美国知名学者阿瑟·A.伯格教授教育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一位老教师40多年立足课堂、发掘知识魅力和学生积极性的可贵经验,值得新闻传播学教育工作者学习、借鉴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