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红色中华》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份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媒体,也是我党创刊时间早、创办时间长、发行量多、影响面广的中央政府机关报。该报创办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苏区的历史记忆。《新中华报》由《红色中华》(共创办324期)改名而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宣传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和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的主要阵地,是党的重要喉舌。 本次整理出版的《红色中华》系列图书,是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和中央档案馆依据中央档案馆全套影印本,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所做的简体横排整理本,共计3本20册。此系列整理本,文字上保留了原有的风貌和风格,内容上则增添了《石叟资料》(即《陈诚文集》)中收集的原影印本中缺轶的77期至144期的14个版面,并另行增加了中央
《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为解决讲授各种文化研究课程时所面对的困境,开辟了一个新方向,力求广度的延伸,搜集了相关的理论和实证,呈现出整体的现代面向,并判断其对于理解当代文化形式有无帮助。作者对于当代议题多有探讨,包括“世界的失序”、“性别与主体性”、“空间文化政策”,以及经常被讨论的身份认同、青少年文化、电视、足球和种族等议题。
徐渊撰的《仪礼丧服服叙变除图释(精)》为《仪礼》丧服篇逐句精读与讲注。对《丧服》所涉及的相关服叙和服制内容进行了穷尽性的图注,并且将文本与图表紧密结合起来,让读者能够对《仪礼·丧服》及《礼记》关于丧服的若干篇目所要表达的内涵尽览无余,以补历代丧服篇图说讲注粗糙之憾。
日本思想文化研究丛书之一。本书是关于日本神道文化研究的论文结集,共收论文15篇。文章或从思想角度;或从历史、民俗视野、或结合中日文化交流对日本的神道教进行考察和研究。
《日落黑城:大漠文明搜寻手记/草原文化寻踪丛书》是系统解说黑水城的著作。先生将艰深难懂的专业学术术语变成大众可以理解的文字,集学术性、通俗性于一体,体现了著者较深的研究功底。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收藏与投资浅绛彩瓷的操作性、实战性和专业性的参考书籍,是作者长期收藏实践的总结和解密浅绛彩瓷的心路历程,也是作者继《瓷器上的中国文人书画 陶趣斋藏浅绛彩瓷及相关彩瓷鉴赏》《龙芽齿留香 浅绛画韵长 陶趣斋藏浅绛彩百壶品鉴》两书出版后的又一新著,并组合成作者有关浅绛彩瓷系列图书的三部曲。 全书主要由序、概述、总目录、藏品分目录及其细目、媒体报道(选登)及后记组成,以如何打开浅绛彩瓷宝库为主线,娓娓道来,叙述详尽,观点新颖,通俗易懂,是一部学术性与普及性、经验性与实战性兼容的浅绛彩瓷之专著,对于陶瓷界、美术界、收藏界有关人士、相关大专院校师生和研究人员,特别是对于初入行的收藏者以及广大 陶瓷丹青 和纸绢书画收藏爱好者可资借鉴、参考和帮助。
监狱亚文化是监狱中的犯人所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犯人自己的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本书以监狱亚文化为主线,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及视屏观察等方法的运用,描述了监狱亚文化比较突出的狱霸、、暴力、造作伤与伪病、性和文身等文化现象,分析了监狱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存在的状况,探讨了解决监狱亚文化问题的方法。作者试图通过监狱亚文化的研究,找到解决中国社会的犯罪与惩罚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本书大量利用了中外考古实物及中外文献资料,辅以从外收集的珍贵图片和精心绘制的线路图,自中西交通的曙光时代新石器时代开始,按照时间顺序,从广义文化的角度对新石器时代到目前的中西文化由初步接触到互相交融冲撞的历史作了全面而又颇有深度的系统介绍,并对19世纪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作了介绍和分析。
文徵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以其心中的理想园林为基础,构图自由,选取江南园林的象征性元素形塑景点,以博古纳今、借鉴经典的构图手法及艺术符号,创作出精妙的园林景图。这套园林册页呈现了明中期文人雅好造园与交游、关注现实生活的历史情景,园林成为当时文人绘画的重要题材。园林景图承载着丰富的明中期文化,它既是园主建园以求闲隐之趣的写照,也是画家栖逸之志的表达,影响了明后期及清代园林文化的建构,为文人园林文化、园林绘画及文人消费文化奠定了基础。这本由韦秀玉著的《古雅空间: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研究》旨在研究文徵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绘画语言、艺术构成及文化内蕴,从社会史的角度观察这套园林景图的艺术表现与精神内涵之间的关系,对这套园林图册作出了新的诠释。
本书大量利用了中外考古实物及中外文献资料,辅以从外收集的珍贵图片和精心绘制的线路图,自中西交通的曙光时代新石器时代开始,按照时间顺序,从广义文化的角度对新石器时代到目前的中西文化由初步接触到互相交融冲撞的历史作了全面而又颇有深度的系统介绍,并对19世纪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丰富内容作了介绍和分析。
本书以民国时期的英文期刊《天下月刊》为研究对象,同时借鉴文化三元文质构成论,以考察该刊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形象的建构、中西文化比较与交流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从归化与异化的翻译选择上,梳理和研究该刊在中国现代文学英译方面做出的贡献。本书对于当代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实践活动具有的借鉴意义。
公元前4世纪,也即雅思贝尔斯所说的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东西方文明的中心地区同时出现了集学术、教育功能为一体的机构,分别是中国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以及希腊的柏拉图学园。 柏拉图学园堪称世界文明早设立的真正意义上的高等学府,成为那个时代最负盛名的学术与思想文化中心。稷下学宫则是中国文化早的国办大学堂,也被郭沫若先生称为中国最早的研究院,它是当时诸子百家学派思想学术争鸣的主阵地。 本书汇集了中国和希腊两国学者的文章,内容涉及稷下学宫研究、柏拉图学园研究、稷下学宫与柏拉图学园比较研究等方面,既有宏观层面的比较研究,也有较为微观层面的探讨。
汉代漆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与工艺形态,它作为漆物体系,已然建构出了汉人的生活理念、审美观念与文化体系。 本书以汉代漆艺为研究对象,兼采前人研究之长,聚焦汉代漆艺的整体文化生态,旨在勾勒出汉代漆艺的发生、进化、形态、范畴、命题、风格、符号、美育等文化范式,以期整体地呈现汉代漆艺的体系性文化风貌,恐有助于留住汉代漆工精神与漆文化记忆。
《昭隆传统之大美》一书撰写之时,尚未出现中美贸易战。如今,美国用极具画面感的炰烋嘴脸,突显出本书探究的中国文化的根本困境。这些困境还会千变万化,但其规律和答案,都在本书之中。 静读本书,顿悟中国文化平视西方、走向复兴的精妙之门。
本书是对简牍帛书格式的全面总结。简牍帛书格式的内容包括简牍的选材、修治、长度、编联、缮写、题记、符号、容字及收藏,帛的选材、幅长、幅宽、缮写、题记、符号、容字及收藏,还有与之相关的检署格式。另外还有“简牍帛书出土一览表”、“简牍帛书标题一览表”等表格。
《环地福分类字课图说》是由晚清名士赵金寿组织编纂、储丙鹑校对的一套汉字教科书,成书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全书共八卷,分为宝物、器皿、花鸟、动物、建筑、纺织、衣饰、姓氏、人事、兵器、算学、地理等类,共收录两千七百三十三个汉字,以及八百六十八幅绘画配图,大者半框,小者半框六幅,采用“六宫格”,使图文合参、学养并重,注重中国传统小学教育方式,同时引入了西方的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