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丛书包括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四部经典之作:《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国文化的性格》《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中国人的日常》。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是梁晓声聚焦中国社会的常青树作品。作者根据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群特征、普遍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特点,将中国社会的构成归类为多个阶层,并以平民视角思考人生和社会中的常态现象及潜在问题,从现实和精神两方面对社会现状进行深入思考,在历史事件的共振中引发读者共鸣,给读者深刻的启发,为人们理解当下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参照,展现出 人民作家 的社会关怀。 《中国文化的性格》:是梁晓声解读中国根性文化与国民性的重磅力作,荣获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社科类推荐图书。作者立足当下社会现实,对照世界文化底蕴,对中国文化展开了辛辣而富有思辨性的剖析。通过宏观历史观
《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2024》系统收录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23年文化和旅游发展各方面的统计数据,以及其他重要历史年份的统计数据,是一部全面反映我国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情况的综合性统计资料。本年鉴正文内容共分为九个部分:一、综合;二、公共图书馆;三、群众文化;四、艺术;五、文化市场;六、旅游;七、文物;八、教育、科技及其他;附录资料。为方便读者使用,多数篇末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书院在我国历史上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载体,在教育之外,还承载着书籍流传、文明传承以及历史人物的出处命运等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书是著名藏书家、古籍版本专家韦力先生寻访古代著名书院的游记合集。全书包括北京金台书院、河北莲池书院、山西石芸轩书院、长沙岳麓书院、浙江万松书院、浙江紫阳书院、陕西正谊书院等共57座古代著名书院遗址的寻访札记。在57篇游记中,作者着意考订相关史实掌故,描述相关历史人物生平沉浮,并穿插书院藏书、刻书及书籍流传递藏脉络,文笔生动,引人入胜。
收藏家韦力的《觅词记》是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丛书之一。全书凡四十篇,是对中国词人遗迹的勘访记录。共计四十余位词人,四十二处遗迹,百余幅古籍书影,近三百张实地图片,几千里路风尘,数载光阴流转,探访传统文明华彩篇章,追寻词风古韵沉淀千年的美。
本书是一部依据史料文献,重新审视中国话剧运动、尤其是上海海派话剧沿革、变迁和发展的一部学术专著。 中国话剧运动的发展恰与中国近代史相同步,自产生以来一直处于动荡和战乱之中,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话剧运动的史料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梳理和研究,致使中国话剧史研究中存在着大量的 空窗期 ,如上海早期的学生演剧运动、上海游乐场中的话剧演出、文明戏转变为通俗话剧的历史沿革、1945 1949年间上海的话剧演出和解放初期的话剧等,均是话剧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有待史料的深入发掘和进一步研究。上海又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发祥地,话剧的产生与上海城市的变迁密切相关,并且深深地打上了上海城市的烙印 海派文化的印记;同时,上海又是中国近代早开埠的城市,多元的文化和华洋杂处的社会环境,为作为舶来品的话
《六庵丛纂》分上下两册。上册有两种:《六庵诗选》《六庵文录》;下册有四种:《易学群书平议》《六庵读礼录》《群经要略》《先秦文学史约》。《六庵诗选》七卷附《蕉窗词选》一卷,选收诗600首、词22首,知者称其“接武前贤,义归雅正,才兼众体”。《六庵文录》七卷,选各体文60篇,多关历代学术、世道人心,论者谓“深幸群言纷殽之日,得黄子而振先民之坠绪,学术人心,赖所防闲”。《易学群书平议》七卷,依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例,针对历代134种易著作出深入评骘,陈遵统先生以为“书中搜罗弘富,辨析精确,洵足以补《提要》之缺略,作后学之津梁”。《六庵读礼录》,据中华书局1993年排印本和齐鲁书社1996年影印本《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而成,收黄寿祺70篇旧稿。各片内容精审,所论多有独到之见,为今研治古礼者多有裨益。
《甲骨文与中国上古文明》一书共收录商周时期甲骨卜筮文篇40篇,内容涉及战争、祭祀、农业、渔猎、建筑、手工业、鬼神、礼制、天象、生育、疾病等方面。每篇按“甲骨文原貌”、“原文和释文对照”、“文字演变与释义”、“释文、译文、价值和意义”顺序编撰。 “甲骨文原貌”由拓片原貌和摹写本两部分组成,是各卜筮文篇的原始材料,有助于文字辨识和确认。“原文和释文对照”真实客观地展现了甲骨卜筮文篇的原貌和考释得来的文篇。“文字演变与释义”列有各相关文字的甲骨文、金文和篆文三种书写形体,既反映了文字字形在上古时期的历时发展过程,也为古文字研究尤其是甲骨文研究提供了间接依据,还能为书法艺术提供参考。“释文”是对有关文字本义的求证,能为古文字语义源头的探寻提供直接证据;“译文”紧扣文意,表达清晰,符合中国
碑刻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传播载体,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着当时社会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乃至军事的、宗教的、民俗的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它的补史证史作用,在我国传统文化 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嵩山的碑刻漫山遍野,林立如树,密密麻麻。这些碑刻文字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文化领域的内容十分广泛,是嵩山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中不可多得的 手原始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本书通过对嵩山碑文石刻的考查和研究,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渊源的嵩山文化。
百年中国现代美学,引人瞩目的,无疑当数美学命题一 以美育代宗教 、也当数美学问题一- 生命/实践 。它们是两个百年中国现代美学的 哥德巴赫猜想 。走向生命美学,正是本书对于 生命/信仰 这美学问题的回答。本书立足于作者提出的 万物- -体仁爱 的生命哲学,坚持美学的奥秘在人一人的奥秘在生命一生命的奥秘在 生成为人 一 生成为人 的奥秘在 生成为 审美的人,坚持 生命视界 情感为本 境界取向 ,并且以 自然界生成为人 区别于实践美学的 自然的人化 ,以 爱者优存 区别于实践美学的 适者生存 ,以 我审美故我在 区别于实践美学的 我实践故我在 ,以审美活动是生命活动的必然与必需区别于实践美学的以审美活动作为实践活动的附属品、奢侈品,从生命美学的背景转换、研究对象、当代取向、提问方式、理论谱系、何谓与何为以及生命美学与生活美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步入了大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文化建设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新局面。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研究和讨论的基本情况,厘清文化论争的基本脉络,指出各种观点的长短得失,进而提出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前瞻性、建设性意见,无疑是必要和有益的。为此,我社于2003年9月推出了由邵汉明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一书,深受各界读者的重视和欢迎,出版不久,即告售罄。虽经修订再版,仍供不应求。 鉴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出版后中国文化研究又有了诸多新进展和新成果,值此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我社决定推出邵汉明主编的《中国文化研究三十年》,以飨广大读者。 《中国文化研究三十年》是在《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的基础上,增补近十年来中国文化研究的*成果,并对
《中华传统文化图典漫画系列》分为《漫画易经》《漫画庄子》《漫画老子》《漫画孔子》《漫画论语》《漫画弟子规》《漫画礼记》《中华礼仪》共八册,是一套专门为国学入门者量身打造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思想积极向上。作者通过有趣生动的漫画和风趣幽默的语言,使整部作品内容丰富极为易读。
位处浙江西南部的松阳,因为种种历史机缘,保存了丰富的村落建筑以及乡土传统文化、生活习俗,这在江南甚至全国也可以说是少有的。正是从松阳的文化价值判断出发,在松阳县政府的支持与委托下,汉声团队历时两年,17次深入松阳,深入田野考察,翻遍松阳历史典籍,拜访当地学者文人,访谈干部群众,以二十四节气为线索对松阳民间传统文化、地方风物进行了系统梳理,分为“开天辟地”“图像篇”“历史篇”“岁时风俗”“聚落建筑”“手工技艺”“论述访谈”等篇章对松阳的文化进行集中呈现,系统全面地挖掘了松阳活态的文化遗产,展现了松阳百姓朴实无华的精神意蕴,描绘了松阳着力打造升级版农耕文明的探索实践。 这是一本新颖的人类学与民俗学意义上的田野考察报告,图文并茂,有专业记者拍摄的大量图片,又有记录风俗文化的详细
此书收录的古籍为孔子博物馆所藏,并均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共计62种。在编排次序上,依据中国古籍传统分类法,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每部分按照入选《珍贵古籍名录》的时间排序。每部古籍,一般选择图片1至5幅,以正文卷端为主,或其他反映本书特征的书影,如书名页、序跋等。这些珍贵的古籍体现了孔府藏书的丰富性,是研究经学、史学不可多得的资料。
作为从事中国古代织绣品收藏的行家,作者具有 丰富的藏品积累和收藏心得。由李雨来、李玉芳*的 《中国传世名绣品实录研究(精)》以明清时期传世实 物为主要依据,详细介绍中国传统地方名绣的起源、 发展、工艺和特色。内容包括蜀绣、苏绣、湘绣和粤 绣在内的四大名绣,以及京绣、鲁绣和潮州绣,视角 独特,方式新颖,论述详细。以文章论述和实物注解 相结合的方式,通俗易懂地阐述了每个地方名绣的特 点,从构图、色彩、针法上进行比对和研究,同时给 出每种地方绣常见的刺绣品种,以及它们的使用场合 和所盛行的年代,希望以此还原中国传统地方绣的文 化和历史,为各类绣品的鉴定提供依据。
本书是新皮书,主要对太极拳的历史,在国际国内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太极文化的现代化、科学化、产业化发展,重点挖掘太极拳历史、文化、学术等深刻内涵、外在表现、以及在武术学、修养学、人类健康与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与预测。本书将以太极拳为载体,努力立足中国、瞩目全球,从太极拳切磋、交流、推广角度入手,报导太极拳在中国及全世界的发展主要状况,深入开展学术探讨,搭建古今传承、中外联通、学术交流的文化平台,并致力于深入探索太极生命修养与人类健康新的方式和途径,使太极拳和太极拳文化惠及广大群众并使之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