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我社重点基金项目 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 之一,书稿约40余万字,数百幅图片,从设计学角度,详细展示了撒拉族传统建筑、服饰、餐饮、生产生活工具等,是对撒拉族造物设计的集中梳理和展示,也是对撒拉族生产生活、审美等民族文化的深刻解读。
本书是大型丛书 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 之鄂伦春族卷。全书 基于 大设计 视角,从设计学范畴, 甄选鄂伦春族传统建筑、传统服饰、传统餐饮、传统生活用具、传统生产工具、传统手工艺、传统民俗和宗教造像等方面的传统造物设计案例,对其设计形式、特点以及文化价值进行专业阐释和评述,并附有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和专业设计图片。 为读者全面展示了鄂伦春族传统造物设计成就与文化, 从而体现了鄂伦春族的民族文化特点 。该书 是对鄂伦春族传统民族文化的记录、保护与深入、新颖解读。
本书是大型丛书 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 之乌孜别克族卷。全书 基于 大设计 视角,从设计学范畴, 甄选乌孜别克族传统建筑、传统服饰、传统餐饮、传统生活用具、传统生产工具、传统手工艺、传统民俗和宗教造像等方面的传统造物设计案例,对其设计形式、特点以及文化价值进行专业阐释和评述,并附有大量珍贵历史图片和专业设计图片。 为读者全面展示了乌孜别克族传统造物设计成就与文化, 从而体现了乌孜别克族的民族文化特点 。该书 是对乌孜别克族传统民族文化的记录、保护与深入、新颖解读。
本书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造物研究》(55卷)之一、 十二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本丛书由上千名来自全国各高等艺术院校的教授、研究生组成的55支团队参与编撰,是基于对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特性正在快速衰减、消亡的严重现实问题的深切忧虑而进行的抢救、发掘、整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文化工程。本书作为其中之一,从传统服饰、建筑、餐饮、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传统手工艺、礼俗行序与用器、神祇及神职形象几方面切入,图文并茂,讲解明晰,全方位展示了拉祜族民族文化特性,在保护少数民族历史遗产、传承中华民族文明方面,具有非凡独特的文化价值。
东方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文化宝库中占有与西方建筑文化同等重要的地位,研究东方建筑不仅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建筑,也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世界建筑。 东南亚建筑文化是东方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主要研究东南亚早期建筑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建筑之间的渊源关系,郑重考察东南亚建筑文化圈的文化背景及居住建筑的一般特征、聚居模式及聚居环境营构方法以及在这一区域占主导地位的宗教建筑——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的基本特征等若干问题,可供有关人士阅读参考。
本书作者结合纳西族的历史源流、发展脉络、重大事件、文化特征、当代价值等15个方面,阐述了纳西族自古以来从确立到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路历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发扬发展丽江纳西历史文化。
本书稿是一本从多角度对中国古代纺织和刺绣品的装饰纹样进行考证、分析、论述的专著。本书稿以大量出土及传世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织绣文物为研究实体,对中国古代织绣纹样的物质组成进行了梳理,探讨了与之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工艺;从造型、结构、布局、配色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织绣纹样的美学构成,展示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从商周至明清历代织绣纹样的整理归纳,展现各个时期织绣纹样的发展风貌和时代特征;对织绣纹样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析,开创性地将具有文化共性的织绣纹样整合在一起,分门别类地加以分析阐述,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对织绣纹样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新的认识。
《红色文化与传承》立足江西,深入挖掘、整合江西的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提炼出契合时代与现实需要的精神价值,以江西区域红色文化中的“人”、“物”、“事”、“魂”为线索,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以江西的区域红色文化为研究的着眼点和出发点。
由于西南边疆危机严重、抗日战争爆发及中国民族学研究重心的西移等原因,民国时期曾出现调查研究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热潮。当时的调查分为国民政府组织的官方调查、学术团体的调查和个人的调查三类。过去有学者对民国时期学术团体与学者的西南少数民族调查做过研究,但对国民政府组织的官方调查却未见有人进行过系统研究。本书以档案资料为依据,采用史料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国民政府及西南几省地方政府的西南少数民族调查进行系统研究,不仅考察了国民政府调查西南少数民族的背景,对政府的诸多调查进行了分类和总结,而且进一步研究了国民政府的治边思想、边疆民族政策及治理西南地区的措施,并对国民政府的西南少数民族调查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这是一本资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专著。
书稿以叙根源文主红,说天根、地根、人根、神根、万物根、撮泰根,紧紧围绕根源展开叙述。书稿从与撮泰吉有关的近40余部彝文古籍中摘其精要,结合撮泰古戏的民间传说整理翻译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