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是《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之回族卷。该丛书是中国少数民族设计文化的抢救性整理工程,是国内套全面、整体、系统展示中国少数民族设计艺术的大型丛书,共55册。本卷甄选回族各族群传统建筑、传统服饰、传统餐饮、传统生活用具、传统生产工具、传统民俗和宗教等方面的数百个传统造物设计案例,对其设计形式、设计特点以及文化价值进行专业阐释和评述;附有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专业设计图片。书稿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回族的民族文化特点。
《红色文化与传承》立足江西,深入挖掘、整合江西的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提炼出契合时代与现实需要的精神价值,以江西区域红色文化中的“人”、“物”、“事”、“魂”为线索,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以江西的区域红色文化为研究的着眼点和出发点。
用独特的艺术手法使中国北方游猎民族纹饰图案与造型立体化。这需要极大的心思进行设计和组织,才能达到更有色彩层次与构图震撼力的效果。也正是他有着深厚的艺术文化累积,才能给这两本书带来一种心识自如的立体感观。 没有谁会否认创作最的底蕴,是靠禅修般的领悟力来决定表达力的深浅。这不论是表现在摄影、绘画还是文字上。玉亮先生在全面体现这两个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性时刻后,展现出了他在解构与定位;思考与诠释;延伸与叠排等诸多方面施以了很多人都无法望及的功底。这就摒除了现今大多数人浮躁研修历史的通病。
历史上蚩尤其人其事,有贬有褒。褒贬双方,各 执一词,尖锐对立。为索其究竟,作者秋阳身入虎穴 ,窥其虎子。并将探索所获,一一梳理辨析,诉诸笔 墨,不想竟成《蚩尤与中国文化》一书。 在“虎穴”中进行的时候,不断有新的发现,所 见“虎子”——蚩尤的形象日益清晰明朗,而贬者所 描摹的历史旧貌凶神恶煞,则渐行渐远,但又不完全 像褒者所称道的“兵主”和“战神”,而是一位未曾 见过面的新人从神话中走了出来,站在今人面前。他 就是:从尘封的华夏大地上崛起的先祖人物——蚩尤 。
本书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300余部反映中国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的艺术电影进行了梳理,对这些艺术片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和全方位的翔实总结。书中主要交代并且立言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文化生活的时代与时空背景;描述与概括了在世界影坛出现的一百年间,在中国电影文化的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文化的生成、发展、演变的进化过程;在比较注重理论力度的前提之下更加突出了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当中的现实文化含义。
本书稿是一本从多角度对中国古代纺织和刺绣品的装饰纹样进行考证、分析、论述的专著。本书稿以大量出土及传世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织绣文物为研究实体,对中国古代织绣纹样的物质组成进行了梳理,探讨了与之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工艺;从造型、结构、布局、配色等方面系统分析了织绣纹样的美学构成,展示其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从商周至明清历代织绣纹样的整理归纳,展现各个时期织绣纹样的发展风貌和时代特征;对织绣纹样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探析,开创性地将具有文化共性的织绣纹样整合在一起,分门别类地加以分析阐述,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对织绣纹样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新的认识。
由于西南边疆危机严重、抗日战争爆发及中国民族学研究重心的西移等原因,民国时期曾出现调查研究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的热潮。当时的调查分为国民政府组织的官方调查、学术团体的调查和个人的调查三类。过去有学者对民国时期学术团体与学者的西南少数民族调查做过研究,但对国民政府组织的官方调查却未见有人进行过系统研究。本书以档案资料为依据,采用史料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国民政府及西南几省地方政府的西南少数民族调查进行系统研究,不仅考察了国民政府调查西南少数民族的背景,对政府的诸多调查进行了分类和总结,而且进一步研究了国民政府的治边思想、边疆民族政策及治理西南地区的措施,并对国民政府的西南少数民族调查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这是一本资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专著。
《客家山歌史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客家山歌学术研究今昔、客家山歌的生态环境、客家山歌源流、客家山歌的社会地位、客家山歌种类的变化与发展、客家山歌活动形式的变化与发展、客家山歌社会功能的变化与发展、客家山歌文学的变化与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