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名缙曾著有《百槲溪堂文集》《百槲溪堂诗词集》《秋湖集》《西山枕石集》《香山浏览吟》等及日文军事译作数种,后皆散佚。为程度抢救地方先贤散存的珍贵文献,为后人留下研究地方历史人物的手原始材料,整理者耗三年之功,从浩瀚的古籍、方志、史料、旧报、旧刊、谱牒及作者后人手中,收集到各种佚稿、手稿及友人唱酬之作近400篇(首),经整理、点校、注释,共计45万字。
Itis easy to have a quick look at China's past and present, but it takes time to gain a panoramic knowledge of China. The "panoramic China" series is meant to assist readers, especially those overseas, in this respect. Each volume in the series focuses on a province, municipality or autonomous region, describing, with illustrations, the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area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黔东南苗族侗族女性服饰传承现状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导论、黔东南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款式,黔东南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技艺,黔东南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留存现状,黔东南苗族侗族女性传统服饰的传承方式,结论,参考文献,后记。
民国时期滇越铁路沿线乡村社会,因滇越铁路的修建从原来的封闭区域变成云南对外交往的前沿,可以说这一时期铁路沿线乡村社会变迁与滇越铁路修通运营有密切关系。如果说,滇越铁路修建时即已揭开这些地区社会变迁的序幕,那么铁路建成后的变化则更明显,这突出地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几个方面的变迁。
中国女红对于构筑整个中国文化的性格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本书对女红的文化功能、人文意蕴、文化类型、艺术特性等基本问题作了全景式的扫描。功能论指出女红的功能特点是“一品多能”;文化论指出了女红的符号特性并提出“女红文化丛”的概念;类型论提出了“趣味文化圈”的概念;艺术论则分析了“朴素的善”与“悦目的美”是女红作为一种艺术的精神创造动机,指出女红艺术就是“诗化的图像”,论述了女红优雅、含蓄、婉约的女性气质之特征。 本书尝试以文化人类学的概念和方法,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来构架女红文化理论的叙述方式,借助大量真实而生动的女红图片与田野影像资料直观地呈现和强化这一理论表述。
《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蒙古文)》以蒙古语的十个传统文化词语掌握程度为调查内容,以问卷和访谈为调查方法,分析了蒙古族三代人在掌握传统文化的代际差异及传承趋势及特点,总结文化差异的原因。
王中江著的《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主要围绕老子思想和黄老学展开,旨在探讨老子世界观与黄老学的内在结构和系统,准确认识它们的义理构造和精义,追寻从老子思想到黄老学的演变,扩展和深化对早期道家的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用很好有限的文本建立了一个很好高明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既有探寻世界根源的本原论,也有追求优选治理的政道论。黄老学继承了老子的本原论和政道论,又为其增添了用制度和规范保证客观、稳定、有效治理的法治论。
《鄂尔多斯文化丛书:鄂尔多斯婚礼》为了让读者更深入和准确地了解鄂尔多斯婚礼的丰富内涵,各旗婚俗要分别予以整理。要抓住鄂尔多斯贵族婚礼和庶民婚礼之间的不同特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比较完整地揭开鄂尔多斯婚礼神秘的面纱”的建议,把全书分为“鄂尔多斯贵族婚礼”和“鄂尔多斯各旗民间婚礼(也就是庶民婚礼)”两大部分。
《藏族文化通论》以文化学的理论将藏族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在将每个文化现象的形成、发展和变异进行纵向历史性的研究梳理的同时,又将每个文化现象的结构体系进行了横向系统性的切割、整合、归类和编排,并对每个文化现象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理论性的分析、总结和阐释。 《藏族文化通论》打破了由“大五明”和“小五明”学科体系构成的藏族传统文化系统,将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纳入到国际文化学体系中重新建立了新的结构体系。 《藏族文化通论》是按照研究生教材的知识性、学科性、系统性、理论性和研究性的要求进行撰写的。为了便于理解文化现象的特点,在藏族文化内容前简要叙述了文化学的理论概要。
贵州苗族礼仪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边缘化境遇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相反,苗族礼仪文化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形态,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阐释世界和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独特方式,而且它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情趣和精神信仰至今仍具有超越生活需要的人文价值。时至今日,贵州苗族礼仪文化依然现实地存在并受到现代人的青睐,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它以一种独特的形式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价值选择的可能。
《中国历代服饰集萃》以出土实物、考古资料为依据,以写实的创作手法绘出中国历代服饰复原图,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服饰特征与人物风貌,并以各朝代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反映当时的社会概况,同时,详细说明了图中的形象来源和根据。图中再现的建筑景物、人物服饰、室内陈设等,形象直观、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也可供从事舞台美术、服装道具等专业设计人员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