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约瑟夫 洛克中国西部的探险经历》是一本以约瑟夫 洛克在中国西部27年的探险经历为主题的书籍,详细讲述了他在云南、四川、甘肃、青海等地的探险历程以及对纳西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约瑟夫 洛克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后加入美国国籍。1922年,他从缅甸进入中国云南,开始为美国农业部采集植物标本,并对中国西部的自然生态、民族文化进行深入探索。 在探险过程中,洛克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如土匪的骚扰、军阀的混战、恶劣的自然环境等,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完成了大量的探险活动和学术研究。在此期间,他为美国《国家地理》书写的文章和拍摄的照片,让西方世界了解到中国西南地区的风貌和文化。后期,他对纳西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入研究纳西东巴经书和宗教仪式,撰写了相关的学术著作。1949年,洛克因局势变化不得不离开丽
本书着眼于米拉日巴由 恶到 善之裂变及蜕变的 生,主要选取其诸如家庭变故、少承母命、坚修正法、化度众生等几个人生转折点为纲,以其不同 段的内力历程作为暗线,塑造和呈现了米拉日巴作为人格上的蜕变者、实践上的行动派形象的个性历程,挖掘和展示了他内 修行境界的次第变化与升华,以期在还原这位密宗大德曲折艰苦又灿烂辉煌的 生的基础上,描摹和传播 瑰丽 秘的 底蕴与风土人情。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本书是中国民俗艺术研究的部学术专著。全书由“牵牛与织女”、“重庆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重庆附近发现之汉代崖墓与石阙研究”、“整理重庆江北汉墓遗物纪略”、“饕餮终葵神荼郁垒石敢当小考”、“北温泉缙云山之石刻”、“重庆附近之汉代三种墓葬”、“西藏拉萨之唐蕃会盟碑” 8 篇文章构成,研究对象多涉及神话、传说、歌谣、建筑、砖雕、碑刻和墓葬等。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全书分为东北的地方沿革、边界交涉、东北居民史的考察、东北的主要民族与人口分布、东北境内的汉族、东胡系各族、蒙古族、满洲旗人等八章,考证了东北地区的历史、政治建置沿革、民族等问题,并附图表及“东北新图”一幅。
........
《身边的科学:万物由来(套装共6册)》分别是水、茶、酒、牛奶、小麦、玉米,这是一套通识教育少儿百科全书,从大家都熟悉的事物或概念入手,由可爱有趣的卡通人物带领小朋友走进它们的科学世界,用3200余幅漫画生动再现6种事物的发展脉络,深入到它们的起源环境,探秘它们的历史,了解它们的科学原理、生产工艺和发展趋势,并延伸至文理史哲,为孩子们提供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展现出一个无奇不有、奥妙无穷的精彩世界,甚至能够按照图片亲手参与实验,将科学与生活的魅力尽情展现! 《茶的由来/身边的科学》 中国是茶的故乡? 树叶是如何变成茶叶的?茶叶又是如何被冲泡成茶的? 什么?!沉睡海底两百年的茶叶还可以饮用? 什么?!茶马古道是用茶去换马? 茶叶是如何在世界上传播的?可以用
《滇西北怒江流域巴尼人的民族认同与文化变迁》以分布于滇西北怒江流域白族各支系中生存环境封闭、古老文化保留完整、发展程度滞后的“巴尼人”为研究对象,将“巴尼人”与大理白族、滇西北澜沧江流域的“那马人”及滇西北怒江流域的傈僳族、怒族等民族置于一个共时性的互动关系之中,采用“客观文化特征研究法”和“主观认同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在近乎全面的文献占有的基础上,从历史的纵向和横向上充分展示和探究了巴尼人在社会经济及人口、族称、族源、语言、宗教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化变迁状况及其原因,解答了这一群体所产生的民族认同的相关缘由和问题,反映了民族认同与文化变迁的关系。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少数民族支系在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发展变迁之后,伴随而至的表现在民族认同上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
《中国读本》作者苏叔阳先生以其独立的创作视角、自在的创作激情,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的自然风貌、悠久历史、民族繁衍、文化形成、哲学起源、伦理道德、经济影响、艺术成就、生活习俗等,客观地描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在这条漫长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作者还开始重新审视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引人深思。本书文字诗性优美,百余幅精美图片更是呈现出一幅精彩纷呈中国画卷,成为一部认识中国、发现中国、了解中国、读懂中国的权威读本。
《水摆夷风土记/旧版书系》分两部分。部分“征程记”,叙述了作者姚荷生从昆明到车里(景洪)的旅途艰危。在数十天三千里的行程中,冒了不少的险,吃了不少的苦。有时爬上千仞高山、滑下万尺深谷;有时从马上跌下来,泥里滚过去;有时要涉过湍流,穿过毒雾恶瘴;有时经受了风雨的欺凌,容忍了饥渴煎熬;有时走过虎豹的巢穴,又要防备盗匪的袭击。其中,穿插了很多奇闻趣事、传说掌故,引人入胜。作者不禁叹息:不到云南的人,不知道中国旅行是如何困难,也不知道滇路艰难到什么程度。正如明代云南诗人张禺山所言:“西游蜀道,北上太行,昔日诗赋,千载悲伤。若教行路见滇海、崎岖绝道皆康庄……” 《水摆夷风土记/旧版书系》第二部分为“十二版纳见闻录”。作者以巨大的热情,自然客观地描绘出20世纪30年代西双版纳傣族的生存状态、
这里是被人类社会发展史遗忘的地方,她还保持着“母系”氏族原始的生活习俗。 这里有神话般的传说、故事及奇异的地貌特征,还有那现代才女走进“母系”家庭中历经世间风雨的人生述说……
本书是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成果,作者通过对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体系的研究,希望在理论上达到厘清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类型,进而归纳其文化功能,揭示其社会价值,传承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在实践层面,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的开发、利用、保护、传承与产业化发展寻求切实可行的具体对策和措施。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基本理论、概念的阐释与梳理,包括节日文化、流域文化、文化传承与文化保等;第二,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保护体系的组成要素研究,包括节日文化的内容、内涵、载体、演变等;第三,乌江流域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保护面临的问题、对策、实践意义,以及具体的传承与保护运作模式;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