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离开故乡泰山已五十馀年,从事中国文学史教学和研究,应故乡的朋友和老同学之约,对乡邦文献亦偶作介绍。1985年曾作读书笔记《张五典的 周郢走的是一条“自学成才”的道路,何以能“成才”?我觉得首先在于他对文史知识敏锐的感知和痴情的追求,前者来自先天的蕴涵,后者出自个人的性情,我认为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才情”。其次,周郢在成长过程中,虚心向学,多问多思,因而得到许多前辈的指导,很快就掌握了治文史之学基本的实证方法。其三是他“虽以做泰山文史为主,但始终保持当代学术的前沿意识和通观文献的全盘眼光”,“立足泰山基本史料的整理和发掘,充分尊重和吸收前人研究泰山的成就,充分利用当代中外学术在各个学科所取得的成就,全方位的关注泰山研究,从整体上将泰山研究提升到当代学术的先进水平”(复旦大学陈
本书主要针对满族萨满教美术进行研究,在对满族萨满教美术做系统阐述、分类的同时,从艺术作品、民俗生活和文化持有者三个角度归纳其民俗学特点,在此基础上探求满族民众的审美追求及满族萨满教美术中透射出的满族民众的审美标准。本书将艺术学和民俗学相结合,并将满族萨满教美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背后的民俗文化意义进行解析,具有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孔孟乡俗志 中国民俗图志》以图绘形式系统、完整地整理、记录、保存孔孟之乡的民间风俗和日常生活,发掘民间歌谣,并配以文字解读。图绘以二十世纪下半叶为时代背景——这一时间段正是中国民俗最后的完整呈现时期。孔孟之乡,就是孔子与孟子的家乡——曲阜和邹县,即今天山东省的曲阜和邹城这两个相邻的县级市,它们皆属济宁市。济宁与菏泽、枣庄三个地级市地处山东西南部,就是今天通常广义所称“鲁西南”地区。鲁西南是山东惟一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在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及人文历史等方面皆相近。因此,本书所指“孔孟之乡”泛指鲁西南地区。孔孟乡俗,描述的主要是鲁西南一带的乡风民俗,这一带的乡俗又在很大程度上与长城以南、长江以北的大中原地区乡俗类同。 本书旨在抢救性记录孔孟乡俗,珍存乡村记忆,发扬孔孟文化
民俗花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他集历史学、社会学、文字学、冶金学、铸造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于一身。单从美学角度看民俗花钱,一个小小的圆,在有限的空间里,安排诸如人物、动物、花卉、山石、吉祥物等内容,构图繁而不乱,简而不空,布局十分得体。每一枚花钱都是一幅奂美绝伦的艺术作品,如国画、如版画、如剪纸。
《人参娃·经典名著解读:中国古代民俗(1)》为“经典名著解读”系列“中国古代民俗”集,收入《东京梦华录》、《洛阳伽蓝记》、《桯史新编》等三种7部古代民俗著作(《桯史新编》为小丛书)。 从各个角度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民风、民俗,包括生活风俗、节日风俗、婚俗、礼俗、祭俗, 还有少数民族的风俗,以及当地物产、传说、童谣等。除原文外,附以注释。
《清初至中叶扬州娱乐文化与文学》以娱乐为切入点,透视和分析扬州的文化特质。清初至中叶,扬州作为全国的中心城市之一,其娱乐文化与文学创作是怎样的样貌及互动关系,又具有怎样的地域文化特质?从《清初至中叶扬州娱乐文化与文学》别开生面的破解、“破译”中,或许可获得真谛之所在。
《玉器的故事》良渚文化玉器的发现和利用时间很早,考古学家可以追溯到这一地区的春秋战国时期。良渚文化玉器研究掀起的高潮不仅仅对于考古学研究中精神领域方面的探索、美术史的研究等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为深层次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书是鲍辛格的教授资格论文,初版于1961年,再版于1986年和2005年。它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民间文化与技术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根本规律。因此,采取的是系统的和结构的(共时性)方法,而不是局部的、历史的(历时性)研究。作者从现象学角度考察民众主体的视域融合,分别从空间、时间和社会的层面具体分析了民间文化与技术世界相互制约和彼此影响的本质联系,在大的概念框架下组织并容纳了各种看似具体的经验材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复杂多变的现实图景。它不仅是对日常生活的发现和启蒙,更是对普通民众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凸显和解放,也促成了民俗学从古代文化的理论研究转变为当代日常生活的实践研究。
重庆蜀绣历史悠久,但自重庆挑花刺绣厂解体后,一度濒临绝迹,这令笔者及同仁们心痛不已为使重庆蜀绣能够继续传承,笔者在自己家里开办了蜀绣传承学习班,后自费建立“重庆渝康宁蜀绣艺术研究院”凭借多年来对蜀绣的热爱,以及对蜀绣传承的坚持,重庆这片土地上又看到了蜀绣的苏醒与复兴,这令笔者倍感欣慰。然年已花甲,虽潜心多年,自创“双扣针”,却担心蜀绣在重庆再度面临失传困境,遂借此机会将重庆的蜀绣近况、众多针法以及重庆渝康宁蜀绣艺术研究院蜀绣作品都加以整理,编纂成《渝康宁蜀绣》,出版传承望蜀绣艺术在民间得以普及,加深大众对蜀绣的认识与了解,即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传承;为蜀绣学习者、从业者能较系统地了解重庆蜀绣及针法技艺等,提供可借鉴的几点内容,即在专业领域有所传承;再者,也为自己一生从事的蜀绣工
本书在分析了现有各类万年历图书的基础上,摒弃了它们的不足,增加了读者需要的内容,比如150年来的二十四节气的具体交接时间,到分秒;其他万年历中大而概之、一笔提到的内容,本书都有详细的解说;图书文字大小适中,尤其适合中老年读者阅读。
回国后不久迎来了新世纪,四五年间,妇女史研究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妇女史及相关论著迅速增多,研究队伍开始形成,大型妇女史专业学术会议得以召开并受到重视,一些高等院校已经开设或准备开设妇女史讲座或课程。中国的蓄妾风俗源远流长,可上溯殷周,下及当代,近如上海之“二奶”群体,远及美国洛杉矶之华人“二奶村”。东方许多民族曾有过或仍存在一夫多妻及其类似婚俗,古今产生蓄妾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但少见中华汉族如此顽固地将“二奶”带人现代文明的。本书从清代法律中妾的身份地位、社会习俗中妾的身份、关于民国时期蓄妾习俗的考察等方面对清至民国蓄妾这一习俗的变迁进行了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