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冬去春来,岁月递嬗,时光如流,一个个的中国节在井然有序地轮替着。人们依照时节,付出辛勤的劳作,收获丰稔的果实,感受生活的美好,缅怀逝去的亲人…… 鞭春劝农,新正拜贺,元宵花灯,三月踏青,端午竞渡,七夕乞巧,中秋拜月,三秋尝新,重九登高,冬至馄饨,腊八佛粥,糖瓜祭灶,团年守岁……《图说中国节》叙说了传统中国节日的历史渊源、丰富寓意,展示了中国节日的各种民俗活动。再加上一幅幅形式多样、精美有趣的插图,一个个中国节便形象地再现于我们的面前。 中华民族的每一个节日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都是一首欢乐的歌。阅读本书,品味节俗,伴随着一个个的节日,我们的生活将更快乐、更美好!
《黑龙江民俗文化系列:黑土萨满》由孙作范、 曲士龙、刘剑锋著。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曾在我国东北地区相当 流行,后逐渐演变为东北地区的萨满文化,并形成了 **特色的民俗活动。 萨满 一词是 巫师 的意 思,是萨满神的替身,是族人的保护者,具有**浓 烈的神秘色彩。萨满通过跳神来祈求健康,保家兴旺 ,超度亡灵,等等。 萨满通神*直接的体现形式就是舞蹈,萨满舞是 萨满进行相关活动时表演的舞蹈。萨满们的服饰和表 演会因族群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萨满表演中所用的 法器主要有神杖、腰铃、铜镜、神鼓等。
祭祀,就是人们用于和神灵沟通的一种常见方法。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民俗系列:中国古代祭祀》从文化视角切入,运用微宏观互渗的方法,从选取典型实例入手,将民俗调查、神话传说、文献记载、出土文物等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对古代社会祭祀现象作了具体分类与描述,拜对其产生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作了深入的探讨,全面展示了现代人们比较陌生的古代祭祀文化。
东北秧歌初起源于插秧、耕田等劳动生活,在其后的发展中,不断吸收民歌、杂技、戏曲等艺术形式,形成了今天广受群众喜爱的一种地域特征极强的民间歌舞艺术。 每逢重大节日,民间会自发地组织各种秧歌表演或比赛。东北秧歌服装的特点是色彩异常艳丽,有的还穿着戏服扮演剧中角色。东北秧歌的表演泼辣夸张、诙谐幽默。其舞步主要分为走、扭、跳、跑几类,其中,以 踩在板上,扭在腰上 为特点,因此,东北秧歌俗称 扭秧歌 。东北秧歌表演时的伴奏乐器主要有锣、鼓、镲、唢呐等,其曲调欢快、节奏感强。
乐府诗与民俗的关系错综复杂,以上胪列的内容并不能完全涵盖,但从上所述已足以看出,若要准确把握乐府诗的特点,民俗这一视角不仅是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必须尽可能地将乐府诗放在它赖以产生的民俗环境中加以考察,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文学内部机制的变化。审视乐府诗所涉及的各种民俗事象,揭示它们深刻的内在渊源,有助于解决某些单从文本出发难以破译的问题;从民俗角度关注乐府诗,能够加深对乐府诗文学特征、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拓宽乐府研究的视野;乐府诗既是文学作品,又是民俗的载体之一,发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民俗文化,亦可为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研究的资料和有益的借鉴。因此,乐府诗的民俗学研究不仅对乐府研究而言,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对其他文学史和文体史的研究也不无参考意义。
二十四节气,非但科学地反映着气候的变化,如立春、立夏,标志着物候的变化,如小满、芒种,有的天文节气也兼有着人文节气的意义,如清明,而且又科学地指导着人类的农事活动,又不止是农事活动。
《2500常用字字谜解析》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所列的2500个常用字做谜底,为每字选配两则谜面,逐条加以解析。为了让读者能顺利猜出或理解书中的每条字谜,编者王德海特意对每条字谜做了解析。解析意在揭示谜面谜底之间内在的扣合关系,让大家明白这条谜面为什么对应这个谜底。编者尽可能做到使解析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为读者一一指点迷津,助你畅游谜海,尽享谜中妙趣。
《中华经典寓言》精选寓言一百二十九个,在每个寓言故事之后都作了一点简单的评说,这些评说紧扣故事内容,深入剖析了故事的寓意,点明其中的道理,从而加深人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认清哲理,更好地面对生活。
摩根?福斯特面对赞扬时,会表现出近乎痛苦的欢愉;梅纳德?凯恩斯才气逼人,却不可救药地自以为是:克莱夫?贝尔是快乐创造者、气氛调节者,实际上却郁郁寡欢,悲观痛苦;罗杰?弗莱凭借独特的艺术敏感性成为批评家,其绘画天赋却显得苍白贫乏;弗吉尼亚?伍尔夫既能像天才般沉浸于创作的世界中,也能像天使般畅游于孩童的天地里……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的成员们以热爱和批判交织的情感对彼此的形象进行了真实的勾勒,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至为生动,鲜活的群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