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记忆与历史传承:贵州天柱宗祠文化述论》是考察贵州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宗祠文化的研究著述,是贵州省省长基金资助科研项目的结题成果。全书分为两大部分:部分可视为对天柱宗祠文化的一个总体概括,第二部分是以个案考察方式对天柱42座宗祠做了简单介绍和分析。《民间记忆与历史传承:贵州天柱宗祠文化述论》作者以多年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从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对天柱宗祠进行解读,试图对天柱宗祠的形成与发展、其社会功能、文化功能以及当代走向等做具体的阐述,同时也对天柱域内主要宗祠做全景式的文化扫描,力图让读者通过《民间记忆与历史传承:贵州天柱宗祠文化述论》就可以对天柱宗祠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节节向上怎样把节日过得有点意义》由 33 篇意旨深远、风格迥异的文章组成。有的重新解读传统节日,用大量耳熟能详的典故指引青年一代在物欲横流的新生活下回归传统、重温文化;有的回顾重大事件,在纪念日的隆重氛围里再现历史事件的真实与意义;有的是经典书籍和时事热点的鲜活还原,以别开生面的视角审视传统价值观在当下生活流淌出的新鲜血液……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深入浅出的逻辑,阐释着一个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节日,让大家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遗忘的传统,在异化的节日氛围中探寻蕴藏的文化,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感受自信的力量。
国民俗之旅丛书是中国民俗、中国文化和中国民间艺术怀有兴趣的读者的指南,是欲以中国为旅游目的地的海内外旅游者的向导,它以图文并茂的套书形式从多方位向海内外读者生动展示中国各地各民族丰富多彩、魅力无穷的民俗事象与社会风情,包括节庆活动、生婚寿葬、餐饮习俗、日常起居、风味名吃、民族和地方歌舞、民间艺术、信仰习俗、地方特产等。使读者深入的了解到中国各民族的现实生活,立体感受了中华民族的生活美,细致体味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人生哲理。即将到中国进行民俗旅游的人,借助这套丛书可以事先对中国民俗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从而可以有的放矢地制订自己的旅游计划;已经实地感受过中国民俗风情的人,通过这套书也可以对自己当时所留下的印象加以印证和补充;即使是无暇踏上体验中国民俗旅途的人,闲来无事躺在沙发
暂无内容简介。。。。。。
是一部规模大、资料丰的最有趣的工具书 是一部具有较高民俗文化积累价值的类书 是一部研究传统文化和推动民俗学发展的基础性典籍 是一部对中国乃至世界民俗学产生永久性影响的大典
万年历是民俗的载体,它不仅传授天文历法知识,指示农时、农事,服务于日常生活,也传承传统文化知识,讲解民间风俗禁忌,指点人情世俗。同时,万年历也提醒人们把握好自然规律,顺天应时,根据阴阳的盛衰、节气的流转调节生活,趋吉避凶,防灾渡厄。这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们在民俗活动中利用万年历选择“吉日良辰”,比如举行结婚仪式时、修房盖屋开工动土时进行择日选时,既表示对活动本身的重视,也有图个吉利的心理因素,是一种民间风俗。
风俗的内涵极其广泛,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诸多层面,历来有关研究著作论述的范围颇有出入,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在认真吸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所突破。接其内容和形式,将其分为饮食、服饰、居住、交通、婚姻、丧葬、寿诞、卫生保健、交际、经济生产、娱乐、宗教信仰等大项,并努力探讨各个时代风俗的基本特征及演变规律。 《中国风俗通史:夏商卷》按时代划分,共分为原始社会、夏商、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清、民事十二卷,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风俗发展的历史轨迹,至于各卷的章目设置。本着“求朋同,存小异”的原则,力求反映各个时代的风俗特点。 经过数载的艰苦努力,凝聚了众多中国史学家的智慧与心血,一部追溯华夏民族风俗起源和传承的历史巨著《中国风俗通史》终于与读者见面了
京味儿小说的发展源远流长,在清末民初的北京文坛,以彭翼仲为首的有名报人,用白话报为小说家们开辟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以损公、剑胆、冷佛、儒丐为代表的京味儿小说家崭露头角,创作出数以千计的京味儿文学作品,受到京津地区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他们的创作实绩也成为京味儿文学发展目前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京味儿小说的语言就是一部老北京话的百科全书。因此,京味儿小说在文学价值和语言价值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北京》为当时影响较大的一部作品。该小说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质,讲述《大华日报》编辑伯雍从日本留学回国后所亲历的民国各界之龌龊现象,小说中底层旗人的悲惨遭遇颇令人扼腕。书中再现了当时老北京的社会风貌,描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想要改变中国的心路历程。
岭南文化是我国独特的地域文化之一,它以鲜明和充满生机活力的特点为人们所喜爱。《岭南文化知识书系:潮汕文化》解析了岭南文化其中之一的潮汕文化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这对于我们了解岭南古代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对联自唐代以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对联发展得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艺术性,越来越博大精深。从明代到清代、对联构筑了一套完整的格律体系,成了一种与诗词曲平行的、完全独立的文学形式,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达到了它发展的鼎盛时期。对联的艺术,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是通过它的作品来体现的。《清十大名家对联集(上、下册)》共收录了李渔、梁章钜、曾国藩、林则徐、赵藩、范当世等十大名家的对联。
本书是“传统民艺”系列中的一本。作为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国民间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新春伊始,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表达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本书是了解中国传统民艺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