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总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研究和实践成果,分析了外非遗展陈现状、非物质文化展示和物质载体展示的关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本体构成和项目的类别入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的内容和边界进行了界定和划分,对非遗展示项目进行科学分类。书中论述了非遗本体的活态性与非遗展陈的活态转译,梳理出活态展陈的生命原则、过程原则、动态原则。从展示项目的深层文化内涵以及价值传播转换的角度出发,对非遗各门类的展陈内容进行筛选,进而进行编排、组织和阐释,并根据展陈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对应的活态展陈方式。
张宜春主编的《数字文化资源运行模式研究/文化产业丛书》首次构建了数字文化资源公益服务与商业运营并行互惠模式。剖析了数字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各自特点,结合当前的商业模式构建方法以及数字文化资源的特殊性,建立出数字文化资源的互惠运行模型,并根据模型展开相关的案例展望及分析;其次,运用E3-value软件对互惠模型案例进行仿真验证,证实互惠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本书也构建了数字文化资源的价值评估体系。以歧视法定价法和单一产品定价法为理论基础,结合用户调查法、德尔菲法以及层次分析法探讨了数字文化资源的定价方法,并以电子书为例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为日后相关数字文化产品定价提供的理论借鉴。 本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数字文化资源公益服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增强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传
在本书中,作者贾斯汀.奥康诺从现代性的角度,系统研究了艺术与现代文明的关系,提出了艺术与创意产业的概念。作者认为,在现代社会,文化与经济之间存在一种张力,这是我们现代性的一部分。“艺术”与“创意产业”也都不是我们惯常所理解的一个简单的术语,它们都涉及一些当代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根本性问题。新的文化消费改变了我们的艺术、文化观念,以及文化政策的方向,创意产业则是这些转变的中心。
《亚洲传媒研究书系·城市品牌与城市文化:对话中国九大名城》是亚洲传媒研究中心在多年从事城市形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城市形象推广与文化产业发展结合在一起的研究初探,通过资料翔实的访谈,力图在业界问题上与世界保持同步,为读者奉上在该领域宏观与微观兼具,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好书。
《山东佛像艺术》作者实地考察出土的山东佛教造像,提供许多可贵的手资料及图片,并研究分析出山东佛像地方艺术风格及发展,系统化的汇整出这本具有参考敬爱之的《山东佛像艺术》,《山东佛像艺术》还将台湾地区所藏的青州佛像一并列入讨论,充分凸显出山东佛像艺术课题的完整性。
《网络文化丛书:中国数字文化产业研究》主要探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我国的数字文化产业的现状、发展趋势和主要对策。 《网络文化丛书:中国数字文化产业研究》共分十章。前三章是对中国数字文化产业的总体介绍,着重分析其趋势,开展对策研究。从第四章到第九章,分别对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字音乐、网络视频、无线娱乐以及网络文学、博客、微博和等其他数字文化产业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最后一章介绍了国外主要国家的数字文化产业及其政策的相关情况。
本书探讨的是新中国建国“十七年”(1949-1966)期间相声传统的变迁。不同于以往的相关研究多侧重于政治角度的考察,本研究的创新之处,是把相声放到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进程中来看待其变迁;同时打破内、外部研究的界限,把文体(Genre,又译文类)看成一个处于动态的建构过程中的对象,将相声传统置于更广大的社会语境中,综合考察政治话语、表演者、观众、艺术生产等因素与文体之间的互相影响。因此,本研究既是社会思想史的研究——论文将探讨现代民族国家建设与民间文化的关系,同时也是民间文学的文体研究,它将着力分析社会变迁对民间文学文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