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翔实地阐述了黄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渊源、分布区域、表现形式、文化价值、活态传承、保护成效等,全面呈现了黄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设计精巧,兼具知识性、文献性和趣味性,充分展示了黄南藏族自治州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该书为 好地保护和传承黄南藏族自治州 传统文化提供了史料资源,对黄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以及对外宣传、交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 2020》系统收录了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2019 年文化和旅游发展各方面的统计数据,以及其他重要历史年份的统计数据,是一部全面反映我国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情况的综合性统计资料。 本年鉴正文内容共分为九个部分:一、综合;二、公共图书馆;三、群众文化;四、艺术;五、旅游;六、文化市场;七、文物;八、教育、科技、动漫及其他;附录资料。为方便读者使用,多数篇末附有《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文化遗产展示是向公众宣传介绍文化遗产知识、普及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文化遗产策展本身的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在这方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了较多探索,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三星堆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雅安古城“规划、向家坝文物保护与抢救发掘展示方案等,都是近年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规划与展示活动,本书将上述重要规划以图文的形式体现出来,以期为文化遗产策展领域的探索树立一个较好的规范。
文化遗产展示是向公众宣传介绍文化遗产知识、普及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文化遗产策展本身的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在这方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了较多探索,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三星堆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雅安古城“规划、向家坝文物保护与抢救发掘展示方案等,都是近年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规划与展示活动,本书将上述重要规划以图文的形式体现出来,以期为文化遗产策展领域的探索树立一个较好的规范。
《慧琳音义》是唐代慧琳所撰的一部收录佛经疑难字词的音义书,有很强的语言文字学价值。本书以字际关系理论为指导,对慧琳书中所收录的文字进行了整理与研究,包括上编(理论)、中编(考辨)、下编(字表)三部分。上编重在理论探讨,主要考察《慧琳音义》各版本文字差异的原因、异体字、分化字,并且对汉字字际关系理论进行总结补充。中编,选择《慧琳音义》中收录的近500组文字,分别考辨了其间的字际关系。在此过程中,同时考证了慧琳书中的部分疑难未识字,考察了所沟通的一些文字在其他“字书”中的收录情况和在真实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梳理了部分形体或构件的历史变异轨迹,也辨正了《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中的部分疏误。下编是《 所释文字整理表》,将考辨的结果以字表的形式展现出来,以方便相关的研究。本书的出版将有
在当代文创设计的研究和实践中,“地域性”和“ 化”是两个重要的命题一方面,地域性是文创设计的创意基础和重要特征,设计成果往往就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文创设计要获得 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拥有 广阔的发展空间,也需要 地域性,具备 为广泛的 认同和接受的特质。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2000年,苏州大学获批成为全国第二家拥有设计艺术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2005年,又成为全国首批34所获得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高校。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后,又通过调整申报获得一级学科设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美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2022年9月9日,由江苏省艺术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和苏州大学主办,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办的“地域性与 化: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本书将世博会视为西方工业文明扩张背景下产生的文化“舶来品”,重在分析近代国人借助报刊为主的印刷媒介对其长达百年的认知、理解与接受过程,实质上是纵向地考察世博会在近代中国的文化传播史。研究样本是我国近代报刊上与世博会相关的各类新闻报道。本书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从报道量变化、媒体来源、叙事框架、内容侧重点、舆论态度、新闻生产动力及传播效果等方面,对这些一手新闻史料进行梳理与归纳,从而提炼世博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传播表征、规律及演进趋势,为现当代会展类大型活动的举办提供历史借鉴。
本书是一部依据史料文献,重新审视中国话剧运动、尤其是上海海派话剧沿革、变迁和发展的一部学术专著。 中国话剧运动的发展恰与中国近代史相同步,自产生以来一直处于动荡和战乱之中,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话剧运动的史料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梳理和研究,致使中国话剧史研究中存在着大量的“空窗期”,如上海早期的学生演剧运动、上海游乐场中的话剧演出、文明戏转变为通俗话剧的历史沿革、1945—1949年间上海的话剧演出和解放初期的话剧等,均是话剧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有待史料的深入发掘和进一步研究。上海又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发祥地,话剧的产生与上海城市的变迁密切相关,并且深深地打上了上海城市的烙印——海派文化的印记;同时,上海又是中国近代 早开埠的城市,多元的文化和华洋杂处的社会环境,为作为舶
作为丽水的母亲河,瓯江孕育了灿烂的具有鲜明区域文化特色的瓯江文化。自2007年以来,丽水市社科联以挖掘、整理、研究历史文化遗产、弘扬瓯江特色文化品牌为目的,组织专家学者编撰了瓯江文化系列丛书。本书稿为“丽水·瓯江文化丛书”第十辑,主题为处州教育文化,分为《处州孔庙》《处州书院》《处州进士》《处州家风》《处州武术》《处州与四库全书》六本,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展现丽水历 与教育文化相关联的组织架构、教育场所、历史人物,教育成果,教育影响、教育风范等。本丛书以历史性、传承性、学术性、可读性为撰写宗旨,源于历史,融于现实、又确保史料的真实性、 性,是感受瓯江文化的一次文化集成。
在当代文创设计的研究和实践中,“地域性”和“ 化”是两个重要的命题一方面,地域性是文创设计的创意基础和重要特征,设计成果往往就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文创设计要获得 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拥有 广阔的发展空间,也需要 地域性,具备 为广泛的 认同和接受的特质。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2000年,苏州大学获批成为全国第二家拥有设计艺术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2005年,又成为全国首批34所获得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高校。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后,又通过调整申报获得一级学科设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美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2022年9月9日,由江苏省艺术学类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和苏州大学主办,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办的“地域性与 化:
该书系统而全面地研究了宋代东岳祭祀及其信仰问题,实际上是对宋代山川神问题的综合探讨。该书涉及若干学术议题,一是宋朝官方的东岳崇拜与祭祀,包括中央派遣官员和委托地方官员进行的祭祀活动。二是宋真宗东封泰山的复杂历程,通过厘清基本史实,揭示出了宋真宗东封仪式背后复杂的政治动机。三是研究了宋代有关东岳庙的记文,通过对这些记文的细致梳理和解读,从信仰的独特角度探讨了宋人的 意识与地方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同时弄清了文人士大夫对待东岳信仰的复杂心态。四是严谨地分析了宋代民众的东岳信仰,在对庙会和日常进香活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窥透了宋代民间东岳信仰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这与官方的东岳祭祀是存在巨大差异的。五是研究宋代笔记小说中书写的宋代东岳神,包括形象塑造以及东岳神的不同职能。
闵行区位于整个上海的西南部,在整个上海版图的中心,形似一把“钥匙”。闵行区所辖地区历 属上海县,诞生过马桥古文化,有着4000年悠久历史。本书将镜头聚焦闵行地区的古树、古桥、古建筑,展现本地风土人情、地域特色和丰厚的历史积淀。通过将照片定格的精彩瞬间,让人们感受到江南的深情和柔美,散发对文化传承的温情和关怀,通过比文字 深邃和 强大的叙述力量,重温本土江南文化的深情与柔美,表达和传递对这块土地的热爱和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