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缺少的不是钱,不是被接到一个发达但陌生的世界,而是缺少一个属于自己的、像一个熟悉的家一样的地方。更缺少的是一个长久、稳定、只属于自己或自己班级的、比哥哥更有权威的大人在身边。这个权威需要给他们一个能用上自己的感受的机会。需要让他们与权威共同创建自己的环境和文化。需要的是根据真实感受,而不是根据胡乱发挥的想象而来的创作。这本书想介绍的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些经历和观察。 卢安克
书海无涯,经典好书读不完,怎么办? 知道读书好,但就是读不进去,怎么办? 读书特别慢,读完又记不住,不能落到实处怎么办? 孩子不爱读书,怎么办? 《得到:速通100本经典》来帮你。刘擎、万维钢、贾行家、李翔等10多位名家老师、专业读书人,精选文学名著、人文社科、商业视野、科学素养、思维工具五大模块100本经典好书,帮你以一本书为钥匙,走进人类文明宝库。用好书武装自己,掌握一整套应对现实世界的知识系统和底层方法。
本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视角,在分析了国家形象的基本内涵以及当前中国国家形象认知困境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符号尤其是文化符号在传播信息、形成共识、建构身份、塑造形象中的重要作用,具体提出了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文化符号的价值取向、选择原则和传播策略。
本书是全球知名博物馆学研究专家约翰 H.福克(John H. Falk)教授的经典之作。经过多年对博物馆观众的研究,福克教授总结出了观众在博物馆的经历模型。在他看来,这个模型是带有预言性的,其中身份(identity)因素在观众参观中非常重要。在书中,他还区分了5种观众类型,并且分析了驱使他们多次参观博物馆的内在因素。本书对博物馆如何塑造、呈现个人和群体的身份的理解,具有独到见解。无论是对观众还是对博物馆从业人员,本书均具极高的阅读价值。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公共外交”的关注程度急剧提升。所谓“公共外交”,就是关于如何让对方(或者其他国家)理解本国、如何在符合本国利益的前提下,设定和认知世界并引导其言论。它并不局限于何谓外交以及何谓政治的问题,同时还包含如何理解别国或者别国的文化这种更深层次的问题。本书综合诸多敏锐的知名学者近年来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着眼于美国公共外交领域的主要旗手——美国文化中心,探究其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活动理念和活动真实情势的变迁。从文化政治学的角度来考察围绕公共外交的各种言论之争,同时对于美国的国际文化研究和战略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座博物馆是怎样诞生的?本书以对谈形式,全景式呈现湘博近10年设计、建设过程。陈建明、矶崎新、胡倩、杨晓、黄建成等行业领军人物,从博物馆学、建筑设计、空间展陈设计等专业角度出发,讲述由一个概念到一座场馆的落成,如何做到从一粒沙开始,到建筑、园林、展陈,甚至文创都有着湘博的精神和烙印的一体化设计。本书通过剖析湘博设计建造过程,为专业人士提供生动样本与可操作方案;同时通过国际竞标、辛追夫人的安置、建筑师的奇特遭遇、T形帛画的展现、常设展的紧张筹备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带领读者走到神秘有趣的湘博幕后。
本书从电视网时代受众的狂喜与焦虑,多频道切换时期受众对电视文本的意义解读和意义再生产、电视粉丝的参与式文化生产,以及受众的 时间市场 、注意力市场等方面展开分析,较为完整地呈现电视受众理论的发展面貌、理论之间的论争,以及学术界对这些论争的思考,阐释了受众理论的超学科研究路径,对数字传播时代的媒介受众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类型复杂、来源多样、总量巨大,为了更好地让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呈现并有效服务社会公众,公共数字文化共享成为关键所在。本专著主要包含如下内容:首先讨论了公共数字文化共享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公共数字文化资源进行相应的梳理,包括:数据来源、数据类型、采集方法以及存储管理方法等。按照 资源供给 共享 服务 的路径,分别给出了资源供给、技术支撑、数据应用三种模式。随后,分析了共享平台的框架以及所需的相应标准规范等。重点讨论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共享本身的关键技术和基于共享所产生的服务关键技术,包括:资源采集、聚合、调度、分发以及线上线下互动等共享关键技术,以及资源检索、平台优化、公共文化知识图谱自动构建、大规模公共文化用户画像自动构建以及资源个性化精准推荐等共享基础上的服务关键技术
《西非发展研究(2017-2020)》主要包括 电子科技大学西非研究中心成果 西非研究文献选介 西非大事记 三部分。其中包括电子科技大学西非研究中心2017-2020年有关西非研究的论文、专著、报告以及学术交流成果。聚焦中国-西非研究动态,注重学术性和创新性。在突出重点和热点研究领域的基础上,选取了2017-2020年国内外有关西非国家与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重要研究成果。本书还梳理了西非国家与地区2017-2020年的时政热点和社会动态,按年份整理西非国家与地区的47条大事记。
云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应用已经成为现代档案管理的新趋势,其中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本书基于信息化系统治理思维、风险管理理论和档案学基础理论,分析了云数字档案馆安全风险的产生、识别、评估和控制的规律,探讨了云数字档案馆风险评估的理论与方法,从组织保障、档案业务管理、信息服务、技术实现四个维度,构建了云数字档案馆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风险评估模型,提出了风险判定标准、风险评估规范和风险防范机制,有助于云数字档案馆的风险防范和运行管控,丰富了档案学理论和方法。
为纪念深圳读书月创办20年暨深圳全民阅读发端20年,深圳出版集团全力打造了“全民阅读丛书”系列出版项目,由所属研究机构深圳市全民阅读研究与推广中心负责策划承办,计划持续开展全民阅读理论研究和专著出版,旨在建构阅读理论和阅读学科体系,为我国全民阅读科学化、专业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丛书第一期推出“名家系列”,聚焦我国全民阅读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荣幸地邀请到王京生、朱永新、聂震宁三位作者,分别围绕“阅读与城市发展”“阅读与国民教育”“阅读与时代变革”三大主题编撰思想文集。三位作者高屋建瓴,著述颇丰,历年来关于全民阅读的观点和论述常见于报端,是我国全民阅读事业发展的亲历者、推动者和领航者。 《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一书站在教育改革家立场,直面全民阅读现实问题,提出“阅读三问”:阅
《文品与人品:一个总编辑的读人笔记》是出版家江曾培先生带有个人回忆录性质的散文集,收入五十余篇怀人叙事的散文,记述江曾培先生在半个世纪的出版生涯中与诸多文坛名家的工作交往和个人友谊。全书共分三辑,分别是 前辈:作文为人尽光辉 友人:用生命书写生命 书中人:阅读与行路 。笔下人物包括巴金、王元化、柯灵、赵家璧、徐中玉、陈荒煤、徐迟、金庸、丁景唐、陆文夫等,字里行间饱含智慧与深情。通过这些充满回忆的散文,读者不仅能够体会到一个有眼界、有担当的出版人所具备的文化品格,也可从侧面了解中国文坛以及出版界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长河中的积淀与传承。
南宁三中校区历史悠久,校园内草木繁茂,芳华相继,令人流连忘返。高大而挺拔的乔木、孤植或丛生的灌木、绵延且蜿蜒的藤本植物、低矮且柔软的草本植物 每一种植物,都见证着南宁三中的发展,每一位师生都是植物的栽培者、学校的建设者。植物在岁月的轮回里见证了三中师生的成长,成为校园记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草木尽欲言》收录南宁三中校园内的代表植物,通过对植物的知识介绍、诗文赏析、故事讲述等,让读者从三中的植物中,读到三中背后的文化蕴含,搭建一个从科学到文化、从自然到人文、从物象到情感的桥梁,同时,书中还配有植物照片和手绘图片,向外界展现一个立体多彩的、具有人文关怀的广西百年名校风采。
这是一部聚焦民国时期上海美食多样性与丰富性的图书。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问题,带领读者走进民国上海的日常生活,揭示了不同社会阶层在饮食文化上的差异与特点。书中不仅关注了平民百姓的一日三餐,还探究了文艺家们的聚餐习俗和游艺活动,甚至对底层人民的饮食状况也有所涉及。 上海的美食文化是文化多元性的体现。各种风味的交会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海派美食。本书采用了两种视角进行探讨:一是从文化中的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上海美食如何反映出外来人口的口味集聚与融合;二是追溯美食的变迁,展示了上海城市变化的烟火气。书中还特别提到了民国时期西风东渐对上海美食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区移民对上海饮食文化的贡献。作者通过严谨的资料检索和考证,为读者提供一个真实而准确的视角,去探索上海隐藏的美食故事。 书中丰富
本书是一部聚焦闽菜形成关键期的饮食文化著作。 闽菜文化兼具闽地文化、海丝文化、华侨文化融合的特点,位列中国“八大菜系”之一。随着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福州、厦门成为近代中国 早对外开放的地区,民国时期,闽菜技艺与文化进一步发展,与活跃在民国历史舞台的名人、轶事形成了诸多饮食文化上的交融与碰撞。本书将通过民国闽菜文化中的名菜、名菜馆(字号)、名厨以及小吃、食材、特色烹饪方式、调味、茶香酒趣、食俗等,与民国时期的名士、时局、政治、经济、人文等相结合,通过闽菜的视角,以随笔的方式,展示民国闽菜色香味中的独特时代风貌、生活情趣、命运钩沉,勾勒出一幅舌尖上的民国风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