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敦煌、新疆、西藏等地出土汉藏文献、金石碑铭、汉藏传世史籍等对唐前期吐蕃在河陇地区的进出与军政建制、吐蕃统治河陇西域时期的节度使、都督、部落、部落使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其中反映的汉藏文化交流问题做一些考察辨析,以说明自己的见解,以期能够抛砖引玉,将吐蕃统治河陇西域历史和这一时期的汉藏文化交流史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分支,也是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地沿传播扬的载体,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历目前看,中国文学在远古时候就开始向域外传播,影响至深且巨。而中国文学的发展也是与中外文化和文学交流密切相关。
《历史学研究丛书:中外文化交流与华侨华人研究》分上下两篇。中外文化交流篇探讨了古代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中越文史哲交流、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和近现代中加文化交流,着力展现中外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华侨华人篇分别以亚洲华侨华人和加拿大华侨华人为研究对象,客观论述海外华侨华人的艰难历程和辉煌成就。
《我国公立学校权利研究》从我国公立学校管理及其自身发展的实际困境出发,紧扣学校权利这个核心问题,运用法学中的相关权利理论,详尽分析了我国公立学校的权利性质和权利结构;运用法律关系理论,通过对公立学校权利主体、客体和内容的深入分析,厘清了公立学校的权利边界;从专属权利的视角,对学校办学自主权所涉及的运营学校和办学自主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专著选题立意新颖,不助于破解我国公立学校权利研究中有关其权利属性、权利结构和权利边界等研究中存在的理论困惑,而且对于我国当前进一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建设学校现代制度”目标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李怀波在《选择·接受·误读:杰克·伦敦在中国的形象研究》这部专著中综合运用了形象学理论、意识形态理论、福柯权力话语理论、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等理论,将杰克·伦敦在中国的接受过程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分别论述了杰克·伦敦形象的乌托邦化、意识形态化和多元多样化,重点探讨了杰克·伦敦在中国的三类不同形象,即社会主义者形象、个人主义者形象和强者形象,并阐述了这些形象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李怀波立足于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审视杰克·伦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流通和批评的历史,指出杰克·伦敦在中国的不同形象是中国接受者在不同社会历史语境下对杰克·伦敦及其作品进行选择性接受的结果,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