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上看见深渊》是一本特别且深刻的对话录,书名语出鲁迅 于浩歌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书中,诺奖候选女作家残雪与其胞兄、著名哲学家邓晓芒分别从文学和哲学的角度出发,分数次进行了一场二人都感到 很累 又 很有必要 的世纪对话。作为亲兄妹,两位作者在血缘及思想成长经历上的联系,令他们得以基于各自领域丰富的学识而作跨领域的拓展性讨论,较之一般对谈更具亲和性和启发性,亦为对话这一文体结构,添加了更丰富的色彩和思辨的张力。 话题营养丰富,涉及中西哲学、美学、文学,中西文化比较,宗教和无神论及自然主义,文学创作心理,作家批评家和欣赏者的心灵结构或层次,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信仰与生命的关系,艺术与认识的关系,文学在人类精神生活中和一般生活中的位置与作用,等等,系10年间的二
本书站在全球物的交往视角,基于丝路物质文明交往、丝路制度文明交往、丝路精神文明交往三大层面,围绕器物、技术、制度、经济、艺术、文学、宗教七大要素展开研究。物质上丝路器物是中国美学向世界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世界工匠精神或民族精神传播的物质符号,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技术与文化水平,显示了中华文明的民族特色、国家身份与世界地位。制度上丝路文明构成人类文明史*具时空整体性的文化世界,表达了人类各文明的交汇及其精神,昭示丝路是中国向世界输出文化的桥梁。精神上丝路也是全球文明思想体系建构之路,丝路文明知识体系是人类知识体系生发、交流、融合与互鉴的重要形态。
本书是上海戏剧学院从其开展跨文化交流学项目以来的八届毕业生优秀论文中精心选取、组织翻译、编辑而成的一本论文集。共分 跨文化的语言艺术 全球视域下的中国戏剧影视与文化研究 重探世界戏剧与舞蹈的叙事、迁徙与实践 创新探索与应用 四部分编排了12篇论文,以及上戏跨文化交流学领军人物孙惠柱教授的论文。上戏副教授司徒嘉怡作序。 本书体现了几个特色:一是跨文化戏剧中如何实现多语兼容;二是从当代视角探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关系;三是在既有研究范式之外做创新和应用性研究。作者在大量的文献基础上,结合表演分析、话语分析、采访、田野调查、工作坊、个人实践,体现了研究方法的多元性。所有文章都经作者浓缩后再翻译,篇幅都不长。特别要指出的是,翻译工作体现了译者都有较强的语言转换能力,符合信达雅的要求。
《瓷话中国——走向世界的中国外销瓷》专门介绍中国外销瓷,包括外销瓷的生产、定制、运输方式的独特之处,以外销瓷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产生的影响,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一些趣事,如龙泉窑梅子青瓷的西方美名“雪拉冬”的由来,宋代黑釉瓷东传与日本茶道文化,“克拉克瓷”与欧洲的“中国热” ,瑞典人的瓷器厨房等等。书中所附中国外销瓷图片,将为读者呈现中国外销瓷丰富多彩、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和文化内涵。
本书讲解了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的电视用光、电视摄像、后期编辑与合成等内容。每个部分分别从技术和艺术两个维度展开。全书旨在讲解完整的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为电视节目作品创作提供指导。本书编撰中试图体现如下思路:1.贴近电视节目制作的实践,突出对学习者的技能训练。2.设定明确的学习任务,确保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明确学习方向。3.强调对新的广播电视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另对广播电视新技术的探讨也是本书关注的重要内容。本书适合作为本、专科院校传播学、广播电视编导及教育技术学等专业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广大新闻传播、广播电视及教育技术等从业者、爱好者的实践参考资料。
顾晓英,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市精品课程主持人。上海大学作为“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领航学校”,近年来,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成绩卓著。如何发挥思政课在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上海大学探索出了全新模式:教师告别单兵作战,“项链模式”力促跨学科联袂授课;量身定做课程,价值与专业知识结合为青年打好中国底色,逐梦新时代。本书收录近年来较有影响的几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案例,对各高校如何上好思政课具有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中西文化心理比较讲演录》为作者邓晓芒应邀 给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所开的一门“中西文化心理比较” 课的课堂讲演录,共十五讲。从中西文化 心理的土壤、中西文化心理模式的分析,到中西文化心理对于真、善、美的看法的 比较,涉及到真和诚、知、理、福、目的、至 善、自由、德行、法、人生、艺术等等话题。 作者以西方哲学的视野和眼光对这些问 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从中理出了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即中西文化根本的区别 在于对理性和自由的不同看法;并结合 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展开了一场全面的国民性批判。全书语言通俗易懂,逻辑层 次清楚,分析深入,现实感强,适台于大学 生和研究生学习和阅读。 《中西文化心理比较讲演录》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
2020年中国养宠人数超过6000万人,人宠关系成为广受关注的社会话题。然而,如此庞大的群体,出版界却鲜有他们的声音。本书旨在成为国内首本宠物主人访谈录,通过采访30位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宠物主人,传达相同或不同的声音,让更多人有机会扩大视角、彼此共情,进而爱宠物,爱自己,爱同胞。受访者包括:受抑郁症困扰的北京高中生,旅居大理的服装设计师,在普吉岛开民宿的武汉大叔,回归红尘的还俗和尚,隐居安吉的夯土匠人,远在瑞典的HR高管
本书以 文化交流的生命圈:中心与边缘,交错、交流与创新 为主题,聚焦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城市形象重塑、中外文化交流的现状及关系重构、世界文学关系等问题。全书内容共分为: 总报告 WithCOVID-19时代下的社会及城市新形象 国家形象与文化传播 文学交流史迹钩沉与新探 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实践 五部分。
本书依据文献、丝绸之路沿线出土的文书、文物等写丝绸之路上中国文化与异域文明的认识、交往和对话历程。以“现代化”和“全球化”作为参照点,介绍在逐步被现代世界体系所覆盖的过程中,中国文化所经历的一系列深刻历史变迁和它的未来命运。其中描写了众多鲜为认知的历史故事。 本书融可读性、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使读者了解有关丝绸之路知识的一本通俗性读物。
曹正文在独立执编 读书乐 时,正处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一些活跃在三四十年代的文化名人,如施蛰存、夏衍、冰心、章克标、赵家璧、徐铸成、王元化、罗竹风、徐中玉、秦牧、蒋星煜先生 都还健在,曹正文亲自上门,请这些文化名宿谈自己读书经验与当年从事文化活动的经历,我看,米舒编报,他很注意文化传承,他尊老敬老,在编版之余,常常去这些文化老人家中聆听教诲,日积月累,获得了不少文化名宿的口述历史。今天,曹正文将这些回忆,用文字记录下来,整理成一本访谈录,对读者了解当年历史,学习这些文化名宿读书、写作与独立思考的精神,对广大读者是有启发的。 《文化名宿访谈录》这本访谈录只是曹正文当年编 读书乐 的副产品,但它带给读者同样有益智与启迪作用。
《上海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23》在中国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背景下,在上海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以 奔赴后疫情时代的公共文化创新思辨 为主题,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囊括了新空间建设、乡村振兴、事业单位机构重组、融合发展等全国公共文化领域的新近热点,也凸显了高质量博物馆群建设、延时服务、数字化建设等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特色与成就,以期为上海为全面提升人民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智力支持。
通过留学生的亲身经历,叙述留学生们在国外将会遇到的在国内想不到的语言障碍、教学差异、生活困难、文化冲击、心理煎熬等,以及如何去克服。书中也有一部分英语学习方面的内容,如在国外餐馆应该怎样点东西吃、星巴克的咖啡该怎么点、如何使用便利店的自助咖啡等,很多类似的在国外生活细节都会涉及。通过留学生的亲身经历,叙述留学生们在国外将会遇到的在国内想不到的语言障碍、教学差异、生活困难、文化冲击、心理煎熬等,以及如何去克服。书中也有一部分英语学习方面的内容,如在国外餐馆应该怎样点东西吃、星巴克的咖啡该怎么点、如何使用便利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