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书籍不只是文本的搬运工,其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是人类的文化历史文物。人们通常根据书籍的内容和文本来衡量它的价值,而不会将书籍本身看作工艺品。实际上,不考虑其所承载的文本,书籍还具有很多潜在的有趣的品质,像是装帧、设计、印刷、注释等的方式。本书探讨了从中世纪到现在的书籍,以说明为什么书籍可能会其文本而变得有趣。书中还提供了相关的重要证据,以证明书籍完全可以发展其自身的历史,并使之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量精美图片,观点独到,行文精炼、平易近人。
由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原中国图书商报)策划编辑的《中国书业年度报告》已经在本馆连续出版了6年,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特色和影响力。该书由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从每年上千万字的报道中,精心遴选了其中的精彩篇章,按照“年度专题”、“年度大势大事”、“年度焦点热点”、“年度细分行情”、“年度传媒新媒观察”、“年度数据分析”等板块重新加以编排,既关注了上年中国整个出版传媒业的大趋势,又贴近产业市场一线;既侧重了一个年度的大脉络,又适当增加了对下一年度的前瞻预测,与其他同类型的出版业年度报告相比,有着鲜明的特色、专业的品质、一线的实务、市场的真切和数据的实用。由本馆编辑出版,也体现了作为中国现代出版发轫者的重担和行业领军意义。“中国书业年度报告”(2014~2015),参照以前惯例,与上一年度相比,重新补
这是出版人的五堂课,爱书者的启示录。全书以讲座形式,讨论编辑应当具备的素质、修养和能力。 出版的理想理念,编辑的书事书情,做书的感觉感悟,尽在作者现身说法中,给人以启发和灵感。 三联书店原总编辑李昕,以从事出版三十多年的丰富经验,结合大量精彩、鲜活的案例,讲述编辑的思路和策略、经验和教训。通过《邓小平时代》、《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等经典图书的出版过程,以及与杨绛、傅高义、杨振宁、王蒙、金庸、李敖、李泽厚、刘再复、何兆武等作者成功合作的故事,让你了解出版人应有的使命、情怀、智慧和担当,从而得窥出版的真义。
本书是英国 图书版本学家大卫·皮尔森撰写的图书简史,侧重于介绍图书作为文本载体之外的价值,特别是作为人类文化历史见证的意义。全书图文并茂,例证丰富,知识性和可读性兼具。尤其在传统书籍及出版业面临转型的当下, 有着丰富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