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清凉天地:新会葵艺》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新会葵艺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新会葵艺形态。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读者从《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清凉天地:新会葵艺》中能够了解到南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概貌、地方风格、制作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奇思妙想的灵感和巧夺天工的技艺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世界,看到它们,我们仿佛听到南粤人民的低吟浅唱,仿佛看见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精神故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联合国世界遗产的新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广泛,涉及人类历史和形态的文化样式,包括口头文化(语言、口头文字、口技、口头艺术、声乐),体形文化(发式、服饰、文身、舞蹈、哑剧、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口头语言为主的综合艺术(话剧、说唱、歌剧),口头与形体并重的综合艺术(民间歌舞、小戏、傩戏、木偶戏等),当下的造型艺术(民间的传统建筑艺术与建筑物、民间艺人传人的民间美术、艺术家的造型艺术等)。本书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及鉴赏。本书以链接的方式对各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努力,中国的成果,作了全方位的反映,内容包括重要访谈、论文、活动宣言、呼吁书等。本书将联合国的“代表作名录”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紧密联系,将中国的经验与世界的
本书是一本介绍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临清潭腿的图书。本书介绍了临清潭腿的历史与发展,临清潭腿的基本内容,临清潭腿的基本功和基础拳,正宗临清潭腿的练法与示意,临清潭腿的概要和势法,以及潭门三十六天罡连环腿。本书是对临清潭腿这一项重要民俗活动的发掘和整理,极有价值。
这套丛书是国内第一套面向和世界介绍中国优秀非物质遗产的系列图文读本,精选了中国最有代表性、视觉美感的民间传统造型艺术品类,以图文并举的方式解读作品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民风习俗、工艺流程与美学特色等。
本书以地名学的眼光关注甲骨文中的地理资料,是一本系统利用甲骨文资料进行地名研究的专著。通过对地名的追溯和研究,可以获取早期地理面貌的梗概。本书详细介绍了甲骨文地名研究简史、甲骨文地名的确定及其词法构成、分类与等级划分等内容,重点利用甲骨和金文资料分析甲骨文中的区域地名、都邑与普通地名、场所地名、自然地貌、经济地理地名、现今仍在使用或与现今地名有密切联系的甲骨文地名。书后附录前人所绘与甲骨文地名相关的部分地图。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堪称广东省的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该系列图书的编写出版,对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舞动南方——南派醒狮》分册,内中具体介绍了:狮舞扬威、迎祥舞南狮、自成一格的南派狮艺、雄狮争霸瑞气千条等内容。 《舞动南方——南派醒狮》由曾应枫编著。
高万飞、李宝杰、杨和平辑录的《陕北传统民歌》一书致力于收集、整理、挖掘历史上广泛流行于陕北一带并保存至今的备类民歌,其材料来源基本出自一线民歌演唱者和基层音乐工作者之手,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锤炼,迄今大部分还能在各种演唱场合听见。该书在辑录和整理过程中,保持了陕北传统民歌的原汁原味,不做修饰;针对不同民歌分布以及风格特点进行了体裁上的划分,并撰写有相对应的概述性文字,方便掌握其风格与演唱。全书共收录陕北各地传统民歌及曲牌420首,涉及形式体裁8类。
本书收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暑期调研项目,包括民间美术类的剪纸(南京、扬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苏州),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雕版(扬州)、金陵刻经(南京)、紫砂陶制作(宜兴)、惠山泥人制作(无锡),传统戏剧类的苏州评弹(苏州)、扬剧(扬州),民间音乐类的溱潼窑工号子(姜堰),以及曲艺类的“小热昏”(无锡)等十个项目,编者分别从“非遗”传承和保护的现状调查分析、加强传承保护的建议等方面入手,撰写形成了9篇调查研究报告。
世界遗产是根据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的《世界遗产保护公约》而设立的,中国目前已经成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之一。本书囊括了中国代表性的世界遗产项目。本书采用的图片超过500幅,出自最的摄影家之手,摄影作品地再现了中国世界遗产的风貌。本书的文字详实,对于每个世界遗产项目都有详细的介绍。本书适合对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感兴趣的读者和旅行摄影爱好者阅读。
本书是一本介绍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临清潭腿的图书。本书介绍了临清潭腿的历史与发展,临清潭腿的基本内容,临清潭腿的基本功和基础拳,正宗临清潭腿的练法与示意,临清潭腿的概要和势法,以及潭门三十六天罡连环腿。本书是对临清潭腿这一项重要民俗活动的发掘和整理,极有价值。
新叶村位于浙江建德市,宋代始建,迄今已历经800年风雨。新叶村是「叶姓」血缘村落,历代以农耕为主,耕读传家,为浙西地区典型的农耕文化村落。目前村中仍旧保留着早期的村落格局、街巷,还有不少明代以来建造的住宅、祠堂、宝塔、庙宇、书院和文昌阁,成为玉华叶氏繁荣的佐证。目前村中大大小小的祠堂,述说着这个宗族从一支一派到多支多派发展的全过程,述说着宗族制度的牢固。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可以从文峰塔、文昌阁、书院以及许多大宅的书房中看到;农耕生活和相应的文化也可在土地祠、玉泉寺之类建筑物中找到遗迹。最有趣味的是,这个家族从元末明初的兴起到明末清初开始的衰落,整个的历史过程也都在不同时期构建的房舍和聚落规划中清晰地呈现出来。如此完整的血缘聚落建筑群,如此众多的建筑类型,如此丰富的人文信息,为新叶村
诸葛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市,是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本书探讨了诸葛村从一个农业村落,逐渐转型经商,形成“街上”(商人)和“村上”(宗族)并行发展的演变过程。诸葛村建筑质量很高,建筑种类丰富,除了数百座住宅外,还有供奉诸葛亮的大公堂以及另外十几座祠堂,并有文教建筑、乡村园林等,更有传统的商业和手工业街区,是一座难得的发育良好、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村落。 全书有大量珍贵的建筑测绘图和村落布局图,并配有丰富的风土照片,具有极强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