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述历史读物。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发展情况越来越受关注。本书是在调查采访北京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基础上,编辑整理而成,主要涉及古琴艺术,代表人物杨青;北京点翠代表人物肖广春;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代表人物李侃;北京仿古瓷,代表人物白莉;绒布唐工艺,代表人物唐玉婕。全书共研究了上述五项非遗项目,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遗留下宝贵资料,使非遗在面向公众的传播普及中得以保护和发展。
本书介绍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灯彩、婺源抬阁、婺源豆腐架。 婺源灯彩俗称“迎灯”,是婺源民间流行广的一种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婺源方言中,灯同丁,迎灯有祝愿人丁兴旺和庆贺吉祥之意。婺源灯彩种类繁多,有花灯,龙灯、马灯、狮子灯、塔灯、船灯、桂花灯等。龙灯又分为板龙灯、香龙灯、滚龙灯。本篇还介绍了迎灯习俗、灯会等民间灯彩活动。 婺源抬阁又称“桌戏”“台角”,是流动着的露天多层小戏台,也是一种民间灯彩。婺源抬阁剧目多达40余种。随着历史的演变,婺源抬阁表演技艺逐渐失传,只有甲路村的抬阁独存,故本篇主要介绍了甲路抬阁的特征、剧目及代表性作品、服装道具等,以及独特技艺与价值。 婺源豆腐架:婺源村民利用豆腐架为道具,给小孩穿上新衣,化上妆,让他们站在豆腐架上,摆出有关戏目的造型
《江西非遗大观园 九江卷》一书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详细列举江西非遗项目,精选了数十种江西省九江市著名的非遗项目,进行较为系统地展示与介绍,彩色精装,极具史料价值、宣传价值、欣赏价值。江西九江的 非遗 资源众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本套书放眼全省,本册书聚焦九江,深度挖掘江西各地 非遗 文化产品,进行精细梳理和解读,浓墨重彩地表现出江西文化的厚重。
本书是一本讲述北京鸽哨历史和传承的书,记者何羿翯在2019年采访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鸽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永江后,将传承人口述的内容整理成 百年传承 传承人的手艺之路 鸽哨类别、特点以及制作技艺 传下去 传出去 精品赏析 五个部分内容,深情讲述了北京鸽哨,尤其是永字鸽哨每一代传承人的历史、当下传承的故事以及鸽哨制作技艺的特点。
本书为 钱塘记忆 丛书中的一卷,选取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与技艺有关的内容。 钱塘记忆 丛书是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普及非遗文化、保护非遗传承而推出的,书稿定位为 学术精神,通俗写法 ,体现知识性、科学性、艺术系、可读性。立足介绍重点非遗项目的发展脉络、传承发展故事、代表性传承人、技艺风格特征等,讲述非遗传承历史故事。
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剧之母”的雅称。它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文化艺术,特别在戏曲艺术中犹属珍品,可谓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戏曲的剧中之一,形成以北京,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他吸收了昆剧,秦腔等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沿边而形成的,以其优美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
我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早的国家。中国之蚕桑不仅历史悠久,其丝织技艺也堪称一绝,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南京云锦因其绚丽多彩,美若朝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 580年历史。南京云锦运用“色晕”层层推出主花,富丽典雅、质地坚实、花纹浑厚优美、色彩浓郁庄重,显示其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便有诗词如是说:“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
继《甬上风物——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149卷付梓后,《甬上风华——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丛书11辑的出版,是一件让人欣慰和感动的事情。可以看出,近年来宁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形成了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的。 宁波是中华民族早的发祥地之一。宁波先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形成了种类繁多、风格独特、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各方面,有着天才的艺术创造和极高的历史价值,不少种类为全国仅存或独有。这些文化遗产,是宁波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宁波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宁波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遗产,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也是今天推进社会全面进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北京长城更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历代王朝除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坚固的长城外,更在沿途密集地修建了城关,派出了大量的将士驻守。这些驻边的将士,世世代代在长城脚下繁衍生息,并创造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在长城的一砖一瓦、一点一线中,在年复一年的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中,见证着北京的发展变迁,支撑着中华民族的代代相传。 本书以长城为线,以标志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村落为点,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点、红色文化、民间传说、民族融合、乡村振兴、餐饮美食等多样形态的文化资源,以游记、攻略的方式呈现地方社会发展的图景。轻松活泼的文字,或展现长城的雄奇秀美,或解析村落的古朴典雅,配合精美的摄影和手绘图片,以全新的方式带领读者深入了解长城沿线的非遗和文化之
本书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徽剧、婺源傩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茶艺。 婺源徽剧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不仅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其他地方剧种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徽剧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戏曲发展史研究很有价值。 婺源傩舞俗称“鬼舞”或“舞鬼”,又称“舞鬼戏”,是一种古典舞蹈与彩绘木雕相结合的艺术,节目多为神话和民间传说。表演上保留古朴、粗犷、夸张、简练的独特风格。音乐伴奏由打击乐、曲牌和唱腔三个部分组成,有专用的锣鼓谱和曲牌。 婺源茶艺:婺源素有“茶乡”之称,追求“敬、和、俭、静”的道德精神。其农家茶纯朴亲切,文士茶儒雅风流,富士茶气度雍容,各具特色。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发源于中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代表。针灸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服务于全人类生命健康的宝贵资源。
粤剧表演质朴粗犷,有单脚、滑索、运眼、小跳等绝技。其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靶子、手桥、少林拳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都十分出色。粤剧化装简练,色彩浓艳,服装多采用广绣,精美华丽,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藏戏艺术,历史悠久,剧种流派众多,起源于距今600 多年以前,比国粹京剧还早400 多年,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本书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包括:传统年画综述;年画的艺术价值;民间绘画理论——画诀叙要;年画的历史沿革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传承人卷》,按门类、批次、地区、项目等来安排条目。内容包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个门类,靠前至第四批次,20多个地区,1986名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比较详尽地叙述和介绍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基本情况。 本卷撰写中特别关注了传承的脉络,因此成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传承人卷》,它对于我们了解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基本信息是一个指南。本书名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传承人卷》,所收内容为国务院分别于2007年、2008年、2009年、2012年批准文化部确定的四批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1986人),并以条目的形式在书中出现。 本书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演出时,人影的动作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皮影戏的独特之处在于道具小、演出方便,因此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一担挑”艺术。这种艺术在时间的沉淀下逐渐成为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
热贡艺术其作品造型准确生动,工笔精细绝美,色彩艳丽富于装饰性,质朴的画风,匀净、协调的设色,惟妙惟肖的神态刻画,充分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精湛技艺和藏族人民光辉灿烂的文化,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是使人在观赏中享受透空的艺术。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世界艺术宝库的珍品。
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龙泉青瓷在世界上享有盛名,被誉为“世界瓷器皇冠上的璀璨明珠”。《诗经》中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之说,将有德之人喻为美玉,可见自古世人心中玉之品质,而龙泉青瓷釉色与自然界青绿色调相融合,恰符合“道法自然”的古典审美观。
调民歌音域宽广,曲调优美流畅,旋律好似撞击崖岸的波,起伏跌宕,天高地阔的草原之美由此而生。呼麦有着上千年历史,作为蒙古国宝级的艺术,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花儿歌词优美,格律严禁,是多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用的民歌。西安鼓乐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被国际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四种音乐,虽风格不同、形式各异,但同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
《代表性项目卷》汇集了目前中国所有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全书分为传统技艺、民间美术、民间舞蹈等十大部分,共收条目1200余条,总字数约100余万字。在完整收录非遗代表作品基本信息的同时辅以精选图片与传承人名录,全方位呈现出非遗代表作的文化魅力。本卷内容兼具知识性与文献性,编纂中注重通用性、简要性和可读性,以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和参考需要,使专业人士和非遗爱好者都能从中受益。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代表性项目卷》,所收内容为国务院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1年批准文化部确定的三批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219项)和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311项),并以条目的形式在书中出现。 本书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方法编排。本书采用2014年11月近期新公布的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