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性项目卷》汇集了目前中国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全书分为传统技艺、民间美术、民间舞蹈等十大部分,共收条目 1200 余条,总字数约 100 余万字。在完整收录非遗代表作品基本信息的同时辅以精选图片与传承人名录,全方位呈现出非遗代表作的文化魅力。本卷内容兼具知识性与文献性,编纂中注重通用性、简要性和可读性,以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和参考需要,使专业人士和非遗爱好者都能从中受益。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 代表性项目卷》,所收内容为国务院分别于 2006 年、 2008 年、 2011 年批准文化部确定的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共计 1219 项 ) 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 311 项),并以条目的形式在书中出现。 本书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方法编排
《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直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和实践在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与人类学的理论视角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纳入人类学理论体系下进行探讨、对话和反思,并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归纳,以及对现实的指导,文化行政、保护方式、文化创意产业等都被纳入了探讨的范围。《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把一些新的概念和主题引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当中,比如对社会主义新传统的探讨、对与文化创意产业关系的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化”等问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进行系统探讨,在“文化中国”的语境下,具有特别的意义。
冯峥编著的《朱漆留春——阳江漆艺》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阳江漆艺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阳江漆艺形态。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读者从《朱漆留春——阳江漆艺》中能够了解到南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概貌、地方风格、制作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奇思妙想的灵感和巧夺天工的技艺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世界,看到它们,我们仿佛听到南粤人民的低吟浅唱,仿佛看见那令人心驰神往的精神故乡。
“嘹歌”,壮语称“Fwenliuz”,是一种以男女对唱为演唱形式的双声部民歌。是壮族民间歌谣的经典。主要流传于广西的平果、田东两县,以马头镇、太平镇、思林镇、祷午乡为核心流传区域,辐射到周边的田阳、武鸣、马山、大化等地。2008年6月,“壮族嘹歌”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书阐述了“嘹歌”的称谓起源及其生境,并介绍了家庭、社会、歌书三种主要传承模式,歌书的搜集、翻译、出版,以及对嘹歌的深入研究及文化品牌的打造。书中突出表现了“嘹歌”极富韵律感的优美曲调及歌词;重点介绍了五部长歌和十部短歌的主要内容,反映出嘹歌在原生态表达壮族历史文化方面具有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对日歌对唱、夜歌对唱的生动、细致描述,使人如身临其境。有关传统歌圩的记述中融入曲折、动人的传说故事,充分体现出壮族文化中的浪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堪称广东省的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该系列图书的编写出版,对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南海渔唱·汕尾渔歌》具体介绍了汕尾渔歌是瓯船渔民的歌、汕尾渔歌的历史渊源、汕尾渔歌的艺术风格等内容。 从《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南海渔唱·汕尾渔歌》中能够了解到南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概貌、地方风格、制作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壮族民间认为,兴歌圩是刘三姐传歌所至,刘三姐是歌圩普遍形成的重要标志,歌圩的歌,就是刘三姐的歌。宜州市是刘三姐歌谣富集的代表性地区,在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刘三姐歌谣文化,宜州也被人们认同是刘三姐的故乡。刘三姐歌谣大体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七大类。具有以歌代言的诗性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传承序列的完整性、歌谣种类的多样性及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传播的广泛性与影响的深远性等特征,于2006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书结合“刘三姐歌谣”独具的特点,从刘三姐歌谣的历史渊源、形式内容、文化内涵、美学价值、传承保护与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和介绍。文字力求做到学术性与资料性相统一,可读性与美观性相统一,系统性与检索性相统一,知识性与新颖性相统一。此外,各章节还
婺源县旧时属徽州六郡之一,明清时期出了许多的文化人,是理学之邦,又是重要的徽商老家:婺源乡土建筑的研究包含十个村子,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特色:这种研究能使我们把眼光投射到一大片土地上,领悟村落在它们自己的环境中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又为何要保持这片土地上共同的文化历史。另外,本书在研究村落的同时,对婺源县级行政区域乡土建筑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次确认了县行政区域内所容纳的乡土建筑类型,为乡土建筑的研究拓展了新的思路。
皮影是中国古人的伟大创造,它是巧妙地利用光与影发明和创造的一种融绘画、雕簇、文学、戏曲、音乐、表演于一体的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充满神奇与梦幻,被誉为早供人欣赏的“幕影”艺术,国外学者称中国皮影是后世电影的前驱和开山之祖。
欧亚学刊 是不定期、连续性学术刊物。凡属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范畴的专题(或资料)研究论文,内容充实,有广度、深度,均在收辑之列,祇要文字洗炼,篇幅可以较长(一般不超过5万字)。 《欧亚学刊(第9辑)》主要登载中国学者的有关论文,也适量刊用外籍学者同类论文。後者主要以汉译文的形式发表,若为英、日、德、法、俄文,亦可以原文发表。
《北京绢人》中的绢人是美术人形的一种。民间布制玩具“针扎”、““彩扎”等手工艺品,都和它有着密切关系。它取材于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历代士女,戏剧人物和民族舞蹈造型等题材。艺人们经过雕塑、彩绘、服装、道具和头饰等十几道工序的精细手工制作,做成栩栩如生的立体人型。它的头脸和双手都是用蚕丝制作的,它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选用上等丝绸、纱绢做成,“绢人”由此而得名。北京绢人是北京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品,是以丝绢为主做的人形,传统的民族手工艺品,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禅城灵应·佛山祖庙与北帝诞》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艺的介绍,对于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技艺、形态、历史演变、艺术价值等给予全面介绍;全方位、多视角地介绍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深刻而直观地记录时代的变迁,记录民间丰富的生活,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艺术表现力,给读者以文化审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