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多元自由的学术、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成长和发挥的巨大空间;西南联大开创的中国通识教育系统,创造了教育神话,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是联大文学院的天才、鬼才、怪才、狂士们的渊博之识、神奇之思的精华,由朱自清、胡适、闻一多、陈寅恪、浦江清五位大师的讲义和学术成果集成。 《西南联大历史通识课》一书按通览与专讲纵横史学。共两个部分:以联大必修课教授雷海宗的 中国通史 为主,再增设教授专题专讲。专讲共摘选五位西南联大教授的名篇,以点代面,还原历史的性情与温度。如此编排,既能有多位老师的篇章互文成趣,多层次启发读者,又能保持作者独立性和阶段的系统性。 《西南联大哲学通识课》按历史顺序共分七个部分:胡适先生讲 哲学概说 诸子哲学 ,冯友兰先生讲 汉代儒学 ,
《二十四史(套装共16册)》是合在一起的中国古代二十四部史书的统称,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所记内容,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约公元前30世纪初),止于明代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编写工作始自西汉,止于清代,编写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八百多年。这二十四部史书,得到了清代乾隆皇帝的钦定,是得到统治者认可的“正统”史书,也就是“正史”—“二十四史”的名字,正是由此而来的。本次出版的“二十四史”,是精选各史书中的名篇佳作,加以精心翻译而成的。
《中国陶瓷史》是中国硅酸盐学会邀请全国各方面的陶瓷专家,用了几年时间集体编写而成的。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这本书在一九七九年初稿完成之后,经过多次修正、补充,才在最近定稿。长期以来,我国陶瓷工作者和陶瓷爱好者都迫切希望有一本我们自己编写的《中国陶瓷史》,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这本书的出版,是我国陶瓷界的一件大事,它将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切和注视。 但是,在我们国内关于中国陶瓷历史的著作极少,相反,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却有很多专著,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建国以来,在新中国文物考古工作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新发现的材料越来越多;在全国陶瓷工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也有许多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总结。广大从事陶瓷科研、生产、设计、教育以及文物、考古、历史研究和工艺美术等工作者都迫
《岭南文库:孙文与陈炯明史事编年(增订本)》涵盖有关岭南(广东以及与广东在历史上、地理上有密切关系的一些岭南地域)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自然资源和人物传记等方面。并从历代有关岭南之名著中选择若干为读者所需的典籍,编校注释,选粹重印。
《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走近西樵自梳女》的“西樵”指的是以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为核心、以文献形成时的西樵地域概念为范围的区域,如今日之丹灶、九江、吉利、龙津、沙头等地,均根据历史情况具体处理。《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走近西樵自梳女》旨在全面发掘并弘扬西樵历史文化,其基本内容分为类别:(1)历史文献(如志乘、家乘、乡贤寓贤之论著、金石、档案、民间文书以及纪念乡贤寓贤之著述等);(2)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述史、传说、民谣与民谚、民俗与民间信仰、生产技艺等);(3)自然与物质文化遗产(如地貌、景观、遗址、建筑等)。扩展内容分为两大类别:(1)有关西樵文化的研究论著;(2)有关西樵的通俗读物。
本书系在原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刊印之《清代文字狱档》的基础上,充实内容、校读整理、并加新式标点而成。全书共分十辑,举清朝军机处档案、朱批奏折、雍乾实录及其他出处,依专题分别辑录清代前期近七十宗文字狱的原始文献,举凡立案经过、审讯供录、结案文件,以及办案过程中的上谕朱批、枢垣廷寄、督抚奏折,一应俱全,为今人研究清代思想文化史以及政治、司法、教育、出版等各种相关专题,提供了丰富翔实的手资料;又以内容具体、文字生动和牵涉面广等特点,也可供一般文史爱好者当旧案实录阅读,藉此增广见闻面资谈屑。对于众多参加清史重修工程的专业人士,尤为案头的参考资源。
《古书新辨:先秦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对照研究》文主要运用中国的新出土文献进行相关研究,涉及到中国的思想史、历史、文字学、文献学等各种领域。《古书新辨:先秦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对照研究》绪论,通过重新探讨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来表明自己的研究方法、学问观,并为了作为“科学”的历史学者共同追求、探讨真实而写作了《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出土文献?——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不可证伪性》一文。《古书新辨:先秦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对照研究》一编是运用郭店楚简、上博楚简《缁衣》重新探讨《礼记》四篇(《中庸》、《表记》、《坊记》、《缁衣》)与《子思子》的关系。第二编是出土文献《周易》的文字、语言研究的部分成果。第三编是对出土文献《老子》的研究。一、二章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郭店楚简《老子》三本、《太一
两汉既是中华民族融合与巩固时期,又是中国古代社会向上发展的时期,因此说,两汉的文明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汉代正处于中华文明承上启下的过渡时期,了解它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本书以墓葬研究为出发点,对位于陕西咸阳附近的西汉11座帝陵及位于河南洛阳及焦作的东汉12座帝陵进行了全面真实的文献及考古研究,从而提示了两汉帝陵的营建规制及汉代社会风貌。本书力求解惑、补缺、填充空白,使人们对两汉帝陵方方面面的情况尽可能地接近于问题的解决,使人们通过对两汉时期的历史,两汉帝陵发生、发展的过程,了解两汉时期的丧葬制度,进而提示两汉帝陵神秘的内涵,本书即可为纯粹的学术研究服务,也可为日益发展的旅游事业提供知识性的参考资料。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20世纪30年代震惊中国和世界的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丰碑上。红军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红军长征过程中形成的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与人民大众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象征,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华民族自强向上精神的象征。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弘扬长征精神,对人们特别是对广大青年进行受国主义、革命理想、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全心全意人民服务等方面的教育,特写《红军长征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