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中国历史悠久,国人自豪地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天地是自然生成的,所谓“盘古开天地”,显然是神话。而“三皇五帝到如今”,概括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可是,至今尚无一本专题记述三皇五帝之书,这段历史年代亦不明,让人感到不无遗憾。 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养老生活中,倪民先生自发地独立研究三皇五帝文化,在20世纪末出版了《三皇五帝追踪——寻根访祖旅游向导),并且推测出三皇五帝的年代;在21世纪头十年创作了纪传体作品《三皇五帝》,记述了中华民族先祖三皇五帝的历史、传说、存在胜迹,道出三皇五帝的姓氏起源。
作者以时间为序,秉持敬畏之心、理解之情、批判之思,分四编对中国皇权制度的先声、发育、膨胀、成熟、衰落及终结进行了较为细致、严肃的纵向梳理。编为“中国政治的前皇权时代”;第二编为“秦汉魏晋时代大一统皇权的确立”;第三编为“隋唐宋元时代皇权制度的调适及完善”;第四编为“明清时代皇权的极度膨胀发育及其终结”。全书语言活泼、引证丰富、结构紧严,将中国皇权制度之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
凤凰出版社图文本《话说民国》(上下册)开创了国内民国史类图书的先河。两位资深的民国史研究者力图真实刻录民国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少有主观评价之语,多以真实感人的历史细节呈现。对待民国人物,无论功过是非,皆秉笔直书,并大量吸收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最新披露的史料,诸如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室最新开放的《蒋介石日记》及宋子文档案,告诉读者历史真相中他们的人生轨迹。全书近200个篇目,勾勒了自1912年孙中山南京就职至1949年蒋介石黯然离别大陆的民国历史,按年代铺排,对民国的历史进行了一次有意味的梳理和回味。一系列湮没在历史烟尘中的人和事,在作者儒雅温润的笔墨中重获生命。以编年体的方式铺展,以故事的形式叙述。标题与导语结合,标题以点晴之笔,瞬间打动读者;导语带出悬念,引人
玄奘,《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后世僧侣不远万里赴印度求法的典范。
《阎敬铭友朋书札》整理自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编《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 阎敬铭档》的书信部分,时间从阎敬铭入仕前,至阎敬铭晚年辞官归里后,时间跨度极大。《书 札》涉及路德、李世长、祁寯藻、史念祖、张荫桓、吴大澂等一百余位历史人物,涵盖了清道光至光绪年间政治、经济、军事、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一个以阎敬铭为中心的历 史资料集合,因此,《书札》对于研究阎敬铭的思想发展,了解当时社会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书札大体包含了三个部分,一是阎敬铭往来信函,二是写 给其子的家书,此外附录了部分孙福海收函。
《帝国的惆怅》是易中天对帝国制度的反思。 中西历史的进程,是一个"交相胜"的过程。有时候我们比人家好,有时候人家比我们强。麻烦仅仅在于,人家比我们强是在近现代,这才让人惆怅。 《帝国的惆怅》以人性为视角,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解读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帝国制度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反思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和帝国制度。
《晋唐文史论稿》从文献考辨角度入手,探讨两晋至隋唐社会各个方面的问题,内容包括礼制、祭祀、原始崇拜、古代语言、古代文学文体演变、政治体制、法律源流、学术思想、中外文化交流等,全面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所独有的历史风貌。
本书是“北京大学历史与社会研究丛书”的第二册,本书围绕“中华秩序”这一主题来讨论历史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从理想、事实和想象三个维度来分析“中华秩序”所呈现的多元性,通过不同学者的解读来挖掘“中华秩序”的内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编撰者们对在中国历史上延续1300多年的状元及其赖以存在的科举制度,进行评价。指出,客观地评价科举制度,至少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它为有条件读书的人提供了一个晋身的机会;二是它鼓励竞争,提供进取,这种竞争是在尽可能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事实上,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具有重大的作用。 《大典》还将科举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加以研究和阐述。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规范和束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行为方式,也规范和束缚了封建王朝的政府行为和官吏的选拔行为方式。其结果,不仅对知识分子,也对封建社会的社会生活、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社会的重要文化内涵。这种文化现象对欧洲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欧洲人正是从中国科举制度那里找到了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模式。 科举制度的弊端,特别是后来的腐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