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多元自由的学术、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成长和发挥的巨大空间;西南联大开创的中国通识教育系统,创造了教育神话,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是联大文学院的天才、鬼才、怪才、狂士们的渊博之识、神奇之思的精华,由朱自清、胡适、闻一多、陈寅恪、浦江清五位大师的讲义和学术成果集成。 《西南联大历史通识课》一书按通览与专讲纵横史学。共两个部分:以联大必修课教授雷海宗的 中国通史 为主,再增设教授专题专讲。专讲共摘选五位西南联大教授的名篇,以点代面,还原历史的性情与温度。如此编排,既能有多位老师的篇章互文成趣,多层次启发读者,又能保持作者独立性和阶段的系统性。 《西南联大哲学通识课》按历史顺序共分七个部分:胡适先生讲 哲学概说 诸子哲学 ,冯友兰先生讲 汉代儒学 ,
陈季同(1952-1907)是一位在晚清文化史,外交史和中西文化关系史中卓有建树的人物。他曾经以外交官身份在欧洲生活了16年,与欧洲政界和文化界人物有着广泛的交往。他用法文创作了多种著作,在19世纪末的西方文坛产生轰动,被翻译成英、德、意、西、丹等多种文字。本书作者对有关陈季同的中文和法文文献做了深入发掘,在基本史事的考证之后,重点研究了陈季同的文化以经历,描述了他如何在欧洲将一个理想化的“文化中国”形象传播给方公众,并分析其回国后文化姿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20世纪30年代震惊中国和世界的伟大历史事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的丰碑上。红军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红军长征过程中形成的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与人民大众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象征,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华民族自强向上精神的象征。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弘扬长征精神,对人们特别是对广大青年进行受国主义、革命理想、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全心全意人民服务等方面的教育,特写《红军长征轶事》。
本书是国内五十年来中国会党史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式著作。作者基于二十余年的档案和文献资料搜集利用,兼采宏观研究与微观考察的方法,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近代会党的产生、发展、影响和作用,填补了许多长期无人问津的空白点,勾画出中国近代会党史的清晰脉络和轮廓,并将会党问题放在中国近代经济变迁、人口增长、社会结构变动和政治变革的大背景之下,对许多重大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与阐述。
本书旨在通过研究清末民初时期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来探索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虽然清末民初时期是中国对外开放通商口岸、洋货和机器制品大量涌人的时期,洋货必然会对传统的手工业部门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某些手工业部门,例如土布业,却在这个时期洋布和本国机布的双重夹击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在华北和江南,形成了几个大而繁荣的织布区,在这些地区,农民几乎家家织布,织布收入超过了农业收入而成为农民增加收人的主要来源。清末民初时期是中国对外开放通商口岸、洋货和机器制品大量涌入的时期,洋货必然会对传统的手工业部门造成一定的冲击,但土布业却在洋布和机布的双重夹击下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本书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认为,包买制是决定一个地区土布业是否达到繁荣的最为重要的因
本书是一本关于近十几年来有关租界史与近代上海发展研究成果的展示。分为以下几个类别的论文:一、租界与经济;二、租界与文化;三、租界与社会;四、租界对外关系;五、租界机构和管理。从经济、文化、社会、对外关系等多方面揭示了租界对近代上海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此书的出版对于进一步促进和推动这方面的研究会有所裨益,同时对当代上海的建设,也不无启迪一样。本书介绍了近代上海外国租界的发展历史。1845年至1943年期间租界的存在是一段十分重要的历史。租界从其开辟、发展,演变到消亡,历经上百年时间,从这百年沧桑的起点开始,上海作为鸦片战争后中国首批向外国列强开放的口岸城市,走上了一条充满屈辱、悲壮的发展之路。
该书是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院士于1907年与法国汉学家沙畹在中国华北的科学考察日记,内容涵盖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诸多方面,在俄罗斯乃至欧洲汉学界享有盛誉。在阿氏笔下,普通百姓、各级官吏以及欧洲侨民的形象跃然纸上。一篇篇日记像一幅幅老照片把清朝末年中国的社会民生展现在读者眼前。虽然这些日记的写作时间距今已近百年,但对了解旧中国社会现实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自该书于1958年在前苏联出版以来,已被翻译成德文和意大利文出版。我国学人一直期望能把此书译介到中国来,但由于翻译难度较大,一直未能实现。外国语学院西语系阎国栋副教授迎难而上,终于译出此书,将这部重要的俄罗斯汉学名著呈献给中国读者。
2014年12月,得知定居于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的30名南洋华侨机工中的最后一位辞世,作者的心顿时茫然而悲哀。南侨机工回国抗战史,是我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不可分割、悲壮激烈又焕发着炫目光彩的一部分。南侨机工崇高的爱国情怀、敢于担当的勇毅气概,始终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激励人们铭记历史、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发奋图强,黄尧、黄蕙著作了《南侨机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实》一书。
这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具体生动而又力求通俗的介绍近代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著作。书中以大量详实的材料,揭露近代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侵华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累累暴行;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近代以来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尤其是在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侵华战争以后,两国人民在困难的条件下仍互相支持,共同打击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动人情景。
蒋介石是国民革命军的创建者这一,在国民革命军25年的历史上,他也一直是事实上的最高领导人。他试图将这支军队改造为清一色的有黄埔军校毕业生担任各级主管的军队。在20世纪40年代末,但他接近目标时,国名革命军走向了败亡。
西南联大多元自由的学术、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成长和发挥的巨大空间;西南联大开创的中国通识教育系统,创造了教育神话,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是联大文学院的天才、鬼才、怪才、狂士们的渊博之识、神奇之思的精华,由朱自清、胡适、闻一多、陈寅恪、浦江清五位大师的讲义和学术成果集成。 《西南联大历史通识课》一书按通览与专讲纵横史学。共两个部分:以联大必修课教授雷海宗的 中国通史 为主,再增设教授专题专讲。专讲共摘选五位西南联大教授的名篇,以点代面,还原历史的性情与温度。如此编排,既能有多位老师的篇章互文成趣,多层次启发读者,又能保持作者独立性和阶段的系统性。 《西南联大哲学通识课》按历史顺序共分七个部分:胡适先生讲 哲学概说 诸子哲学 ,冯友兰先生讲 汉代儒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