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稿以近现代人物逸事为特定主题,用珍罕的近现代文献与近现代人物轶事互为佐证,采取通俗简明的叙述方式,为读者讲述那些少为人知的 台前幕后 。选取代表性各类近现代珍贵图片,力求图文并茂,生动详实的表达记述主题。
本书作者凭借医师的身份,与上海滩上的三教九流都有交往。虽多次遭遇风险,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作者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也充满了戏剧性。本书弥补了上海沦陷期间普通上海市民生活记忆的空白。 本书是“陈存仁作品”之一本,与《银元时代生活史》可以看作是作者自传两部曲。书中描写了上海沦陷后,作者目睹的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残暴行径以及个人跌宕起伏、大喜大悲的生活经历。书中所述情节曲折离奇,曾被美国某大学中国同学会改写为话剧剧本,在美国多所大学上演。这是一部上海版抗战史话,记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可读性强。
作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政治活动力、组织力及创造力的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两度合作,两度分裂,从化友为敌到化敌为友,从兄弟协力到兵戎相见,从党争政争的文斗到战场厮杀的武斗,他们各自都在以自己的奋斗,塑造着中国历史的命运。1945~1949年的国共政争内战,为20世纪上半叶国共两党恩怨交织、纠缠一体的争夺史划上了句号。国民党的失败与共产党的胜利,使中国的命运从此开始了新的一页。
作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政治活动力、组织力及创造力的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两度合作,两度分裂,从化友为敌到化敌为友,从兄弟协力到兵戎相见,从党争政争的文斗到战场厮杀的武斗,他们各自都在以自己的奋斗,塑造着中国历史的命运。1945~1949年的国共政争内战,为20世纪上半叶国共两党恩怨交织、纠缠一体的争夺史划上了句号。国民党的失败与共产党的胜利,使中国的命运从此开始了新的一页。
“星火”是我国东北沦陷时期的一个青少年文学团体和读书会组织。领头人是辽宁省盖州归州村小学教师花喜露(田贲)和失学青年于家麟(驼子)。成员主要是中小学生。他们抵制日本奴化教育,秘密阅读进步书籍,开展读书、写作活动,传播爱国主义思想,自编自印地下刊物,开办“秋灯”书店,创作了一批爱国诗歌、散文、杂文、小说作品,秘密流传。活动范围主要在辽宁省盖州、营口、沈阳、本溪、大连和长春一带。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惨遭,一百多人被逮捕毒打,数十人被打死或判刑。是我国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制造的一个大惨案。“星火”成员于家麟、王锡成等人曾在1956年我国公开审判日本战犯时出庭作证。
陈季同(1952-1907)是一位在晚清文化史,外交史和中西文化关系史中卓有建树的人物。他曾经以外交官身份在欧洲生活了16年,与欧洲政界和文化界人物有着广泛的交往。他用法文创作了多种著作,在19世纪末的西方文坛产生轰动,被翻译成英、德、意、西、丹等多种文字。本书作者对有关陈季同的中文和法文文献做了深入发掘,在基本史事的考证之后,重点研究了陈季同的文化以经历,描述了他如何在欧洲将一个理想化的“文化中国”形象传播给方公众,并分析其回国后文化姿态发生变化的原因。
一九四九,革故鼎新。在此时代的大转折之际,败者何以挣扎,胜者何以收拾残局、废旧图新,一般市井细民又如何安身赢命?作者以大历史、小切口的方法,选取北京、上海、南京、广州、武汉、沈阳等六个一线大城市作为样本,既有千年帝都,也有新兴都会,以做新闻的态度审视历史,采访了六大城市参与建国大业的核心成员、行业元老等六十九名当事人,通过他们的回忆和叙述,娓娓道来那段沧桑巨变、山河岁月,那些面对艰难的智慧与经验尤其值得关注与重温。
本书时间跨度为1944年1月-1945年8月。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之际,转而在中国大陆发动了一场靠前的大攻势“一号作战”。洛阳守城战、四守长沙、衡阳鏖战、反攻缅北滇西作战……1944年战局的发展给中日两国都带来了至关重大的影响。1944年春至1945年夏,敌后战场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局部反攻,予敌沉重打击。与此同时,靠前形势的变化加速了日本法西斯末日的到来。
这是一本全面讨论中国改革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问题的重量级学术专著。本书基于我国改革开放至今近40年的时序数据,从理论与实践、发展与改革、轨迹与格局、城镇与乡村、行业与地区、总体与家庭、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分配与贫困、现状与趋势、政策与建议等角度,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变动,进行了综合性、全局性的研究和探索。这本书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通论”,是收入分配问题研究者的 之书。作者陈宗胜是 研究收入分配的 学者,以其对分配问题的 贡献,先后荣获 经济学的两项至高荣誉:孙冶方经济学奖(2003年)和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2017年)。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也是对陈宗胜重要学术贡献的概括、总结、充实和完善:既全面阐述了被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所印证、 外产生广泛影响的“陈氏倒U曲线理论”,又综合考察了中国居民
一生博览群书,读书很多,尤其是文史哲书籍。他学以致用,在其文章、诗词、讲话、谈话、书法、题词、批注中,引用了大量的成语典故。这些成语典故经的应用和发挥,犹如锦上添花,更闪耀着睿智的光芒,益人心智。毕桂发主编的《用过的典故》撷取其中的一小部分,约200余个成语典故,编为一秩,以飨读者,融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雅俗共赏。
本书作者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晚清报刊与近代史学兴起的关系进行梳理,勾画出晚清报刊与近代史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图。全书共分五个部分:晚清报刊与中西史学的交汇;晚清报刊与史学大众化的走向;晚清报刊与史学社会功能的加强;晚清报刊与史学教科书中的新史学;晚清报刊与史学学科化的前景。 本书作者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晚清报刊与近代史学兴起的关系进行梳理,分五个部分: 西学东渐:晚清报刊与中西史学的交汇 走向社会:晚清报刊与史学大众化的走向 文化先锋:晚清报刊与史学社会功能的加强 培养新民:晚清报刊与史学教科书中的新史学 学术专攻:晚清报刊与史学学科化的前景 勾画出晚清报刊与近代史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图。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以传教士东 为序曲,然后系统地了自鸦片战争迄1949年传教士在中国活动的全部过程。作者通过对几个较有代表性的传教士、教案、教会学校的重点介绍和分析,史料丰富、论证严密,充分揭示了传教士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