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4场战役,讲述两汉四百年的风云变幻!以24场交锋,揭露沙场之上庙堂之中那些被历史迷雾掩盖的真相!有明显优势的刘邦为何会被围困在白登山?汉武帝时代,汉军骑兵横扫匈奴的法宝是什么?为何汉武帝亲手选中的霍光,敢冒险废掉皇帝?为何上台前受万民拥护的王莽,上台后却遭万民唾弃?昆阳之战的真的有陨石帮刘秀杀敌吗?为何年轻时诛灭权臣的汉桓帝,却纵容宦官掌权?
1943年,不平等条约被废除;蒋介石写作并发表了《中国之命运》并且与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开罗会议上会晤;蒋夫人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发表了历史性的演说;新疆脱离了苏联长达十年的控制回归中央;河南遭遇了灾难性的饥荒;中共正在经历延安整风中最后也是极左的“抢救运动”。 一旦把关注点集中在特定的一年,就能发现这一年发生的很多事件,都对后来的历史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上述和其他事件,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这一年,作者试图在本书中对一些特定时刻进行史实重建,在作者看来,这是比中美关系为核心的狭隘的抗战研究的更好的办法,由此得以理解那些决定中国命运的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发展事务。
中国历史上黄金时代的唐代,长安是全国的首都,东亚的政治中心,物质文明闪烁、外来文化交融;由于资料的缘故,学界对其研究远不及西陲边城敦煌、吐鲁番。近年来随着城市考古的进展,石刻墓志的刊布,唐人诗文中都市信息的再发现,长安城市社会的研究迎来了新契机,有“长安学”的诞生。在中古中国,依据物理形态划分的城市(郭)与乡村(野)具有连续统一性(Urban-RuralContinuum);就长安而言,城市与郊乡共同承担了帝国核心区的角色,作者将都城与周边乡村作为整体的“大长安”,从区域史的视角,展现既是唐帝国中枢所在,又具有地方立场的京畿区域(尤其是乡村区域)内,国家与社会力量的互动、融合及矛盾、冲突,各阶层民众生产生活、安守流动、思想信仰之全景。书中重点剖析韦、杜家族为代表的京畿士族,白居易为代表的文人官员的长安
从古希腊到21世纪,哪里有海上贸易,那里就有海盗。比起影视作品中光闪闪的宝藏、假腿、会说话的鹦鹉和神秘的眼罩,在海盗短暂而残暴的一生中,船难、疾病、背叛、绞刑才是家常便饭;战争、殖民、劫掠、反抗交织在一起。历史上乃至今天,海盗定期劫掠商船的策略和动机是什么?他们还有哪些身份,是全民公敌,还是绿林好汉?“海盗法典”里有哪些规则...... 本书可为好奇者解答疑惑,并带领读者窥见海盗船内部,追踪行船路线,见识那些亡命之徒或行侠仗义者在惊涛骇浪中的勇猛和野蛮生存。42幅地图百幅插画,以图佐文,还原了黑胡子、托马斯·图、弗朗西斯·德雷克、“棉花”杰克、玛丽和安妮等海盗的真实人生。
1512年的万圣节,也就是他爬上西斯廷教堂天顶的四年之后,米开朗琪罗面带憔悴和喜悦,看着脚手架一根木板拆掉。第二天他又去了教堂,那时朱利叶斯教皇在一群梦蒂冈朝臣的簇拥下走进了西斯廷。皇目光朝上,在室内缓缓转了一圈,露出满意的笑容。心想一个人竟能完成如此辉煌巨制。天顶画确实宏伟壮观,但他不必告诉米开朗琪罗自己的感受,他认为再加一点装饰可能会使作品更加壮丽。“我看有必要再加上一些金饰。”教皇试探着说道。然后盯视阒米开朗琪罗的眼睛,但他看到了一仍的否定。罗马人认为没有秘要再加什么修饰。人们成群结队拥入教堂,向上凝视画作,竟“瞠目无语”。
君士坦丁一直被视为上古晚期最重要的一个皇帝。他坚强有力的个性奠定了欧洲后古典文明的基石;在他统治期间,适逢多事之秋,极富戏剧性。他在米尔维桥的胜利是世界历关键的时刻之一。 但是君士坦丁也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人物,这些争议从古代就已开始。叛教者尤里安指责君士坦丁贪婪浪费。异教史学家索西穆斯认为(西方)帝国的瓦解,君士坦丁难辞其咎。从另一方面来说,基督徒拉克坦提乌斯和优西比乌斯认为他是上天挑选来造福人类的人。这种正面看法在整个中世纪都占了上风。 君士坦丁实质上并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这个人满脑子都是野心和追求权力的欲望;更糟糕的是,他是一个“为了自己利益,不惜牺牲他人性命的人”,一个习惯违背誓言的人。而且这个人在宗教方面,不但不一致,而且还“刻意毫无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