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出版社在纪念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推出此书,本着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坚持不懈的态度,在数次艰苦细致的采访中,去粗存精,为来华犹太难民的研究贡献了充满华彩的一笔;与世界正义的人民一道口述历史分享光荣!
本书是日本民间学术团体“从性暴力视角看日中战争的历史性格”和日本民间组织“搞清日军性暴力实情,支援请求赔偿诉讼会”的全体成员历经十多年的辛勤工作,先后走访当地20多次,形成了120分钟盒式录音带共约150多盘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整理、核实后完成的一部力作。调查对象主要为侵华日军在山西省盂县实施性暴力犯罪的受害者,作者通过长期和受害者女性本人的发自内心的交流,以及紧紧扣住每一个具体的受害事件的展开,再现了当年的历史情景,勾画出了日军性暴力犯罪的种种形态。同时,在完成日军性暴力犯罪调查的基础上,又展开了对日军性暴力犯罪的深层次、多角度研究。包括对关于日军性暴力记录的发掘过程的反省;关于日军在山西乃至华北地区的“慰安所”的调查研究;从宏观角度对山西省日军特务机关和伪政权机构的研究;对日军占领
A ·J ·P · 泰勒和他的这本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引发了一阵愤慨。他通过对史料的详细研究分析,对有关二战的公认说法提出挑战,认为希特勒并未真正打算挑起这场战争,只不过是因为意外和其他各国的失误而偶然引发了战争。泰勒受到猛烈攻击,被指责为希特勒辩白。他对导致 1939 年 9 月 1 日 纳粹德国入侵波兰事件所做的一番严密重新审查和论点,当时掀起了一场新的辩论。如今,他这一颇具说服力的再思考之作被认可为一部智慧超凡的经典学术研究作品。 美国《时代》杂志评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为“一次闪耀的修正主义实践,总结了泰勒对历史的辩证性、挑战性和创造性探索”。 英国《观察家报》评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为“一件近乎的杰作”。
中国的抗日战争、战后欧洲的经济复兴和政治博弈、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总统竞选和肯尼迪家族的悲剧——美国传奇记者白修德的回忆录不仅记录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还将20世纪重要时段、事件、人物,以及自己身在其中的感受和思考如实书写。作为普利策奖获奖作家、美国驻华传奇记者、费正清入室弟子,白修德对世界政治形势和历史趋势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白修德积累并保存的一手资料更为20世纪世界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本。 大半个20世纪、大半个世界,白修德的经历和文字,泛着独特而有魅力的光彩。个体与历史,在他作为一个记者的追寻和探索中,合而为一,遂成传奇。
1913,如鲜花怒放、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一年,而堕落的种子已悄然萌发。在文学、艺术和音乐方面,所有的极端情绪都在肆意燃烧自己,仿佛再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弗兰茨·卡夫卡给菲丽丝·鲍尔写极长又极美的求婚信;普鲁斯特在追忆他的似水流年;斯特拉文斯基和勋伯格被无休止的丑闻缠身;在米兰,第一家普拉达连锁店开业;杜尚把一个车轮安在一把餐椅上;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赖纳·玛利亚·里尔克一起开怀畅饮;一个叫作阿道夫·希特勒的奥地利年轻画家在兜售他清新的城市风景画……1913的夏天过后,天翻地覆,漫长的19世纪终于让位给破碎与极端的20世纪。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千余年来,对陶渊明的研究,一般说来是逐渐发展、步步深入的。关于陶渊明的思想,是历代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各种意见的对立与论争,在这一方面表现得比较集中、明显。陶渊明作品的艺术性,前人差不多都有很高的评价。他们称赞陶诗“如绛云在霄,舒卷自如,如逸鹤任风,闲鸥忘海”这些赞语都嫌空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