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的阴云曾笼罩全球达半世纪之久,当这场意识形态和政治对抗于1990年戛然而止时,哪怕再见多识广或权倾一时的人也不禁大惊失色。冷战究竟因何终结?又为何延绵了如此之久?对于这场乔治·H·W·布什总统口中的“人心之争”,历史学家梅尔文·P·莱夫勒基于新近公布的档案在本书中给出了独到的诠释。 莱夫勒将读者带回到了美苏两国领导人试图纾解敌对状态的四个重要历史时刻,并探究了他们因何无功而返:1945年斯大林和杜鲁门适时规划了新政策;1953年马林科夫和艾森豪威尔探寻了和平的机会;1962年肯尼迪、赫鲁晓夫、约翰逊尝试缓解紧张局势;1975年勃日列涅夫和卡特旨在维持缓和状态。莱夫勒指出,这些领导人无不窥探到了和平的曙光,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压力、同盟国和庇护国的施压、国际体系的发展态势,以及他们自身的不快回忆,他们
伊本·白图泰于弱冠之年离乡远游各国。1333年至印度德里,留居9年;1345年游历广州、杭州等地,1347年至印度,1349年返回摩洛哥,后又去西班牙和中西非旅游。1354年定居非斯。他口述其旅行见闻,由他人笔录成书,名为《伊本·白图泰游记》。此书详细记述了北非、中亚、南亚、东亚诸国的风土人情,包含对中国民俗和景象的记载,对研究中国与阿拉伯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有参考价值。文笔生动,引人入胜,作为世界名著,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代读者心中拥有崇高地位。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创造的英雄史诗,本书是亲历者的回忆,每一篇都体现出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与艰苦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豪迈精神;在艰苦的岁月里,正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优良作风,使这支队伍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壮举,本书是对这段历史最原始的记录...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英雄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不久前,美国所有的中国近代史课程都以鸦片战争声枪炮为开端。对于中国学者来说,1840年亦已成为评价国家过去历史古代与近代的分界线。由于仅仅关注中国对于西方帝国主义挑战之回应的失败,中国自身内在的演化进程反而模糊不清。最近关于人口增长、商业化、手工业发展以及农业专门化的研究将帝制晚期静态经济的说法打破。然而在政治领域,腐败的清帝国的幽灵铭刻在19世纪历史的编纂者心中,至今挥之不去。尽管我们不再说“不变的中国”(unchanging China),然而理解早期中国近代化经验的范式依然薄弱。腐败的帝国,由于陈旧的思想传统而与革新相暌违。结果,我们常常忽视这一历程的复杂性,并没有去探求中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衰落的真正根源。 这本书写的是“西方到来”之前的中国。它也探讨腐败,但更为重要的是关于变革问题。满族统治的
自1950 年初版以来,帕尔默等人所著的《现代世界史》便一直被誉为是一部殿堂级的历史学术教科书,并被广泛采用作教材。在近60 年的时间里,本书作者不断修订,如今已出至0 版,其在同类作品中一直名列前茅,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世界史教科书中寿命最长、读者最多、影响的一部。 本书内容丰富、领域宽广,以洋洋百余万文字阐述了现代欧洲的崛起这一世界性的事件。在作者笔下,曾经默默无闻的欧洲(或曰西方),在从16 世纪初至今的五百多年里,逐渐创造出了一个辐射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诸方面的世界体系。 作为一部将传统叙事与结构分析相结合的作品,作者在以政治和制度的演变为主线的同时,对于社会史、文化史、宗教史诸方面也作了简洁而生动的阐释。全书贯穿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情怀,思想的火花与睿智的表达时时可见,使
冷战的阴云曾笼罩全球达半世纪之久,当这场意识形态和政治对抗于1990年戛然而止时,哪怕再见多识广或权倾一时的人也不禁大惊失色。冷战究竟因何终结?又为何延绵了如此之久?对于这场乔治·H·W·布什总统口中的“人心之争”,历史学家梅尔文·P·莱夫勒基于新近公布的档案在本书中给出了独到的诠释。莱夫勒将读者带回到了美苏两国领导人试图纾解敌对状态的四个重要历史时刻,并探究了他们因何无功而返:1945年斯大林和杜鲁门适时规划了新政策;1953年马林科夫和艾森豪威尔探寻了和平的机会;1962年肯尼迪、赫鲁晓夫、约翰逊尝试缓解紧张局势;1975年勃日列涅夫和卡特旨在维持缓和状态。莱夫勒指出,这些领导人无不窥探到了和平的曙光,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压力、同盟国和庇护国的施压、国际体系的发展态势,以及他们自身的不快回忆,他们还是
《点击中国 历史上的今天》是以介绍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丰富读者的历史文化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以弘扬爱国主义、传播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为主要宗旨的大型历史读物。 本书内容主要可分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民族节日三大部分。其中历史人物部分收编了前8世纪西周时代至2001年底的一些已故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历史事件部分收编的是前8世纪西周时代至2001年底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特别是以近300余年中发生的历史事件居多。民族(民俗)节日部分则收入了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重要节假日,也包括重要的纪念日和国家节假日。本书除了民族节日部分含有一些传说想象的内容外,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是根据正规史书资料编写,力求忠实于历史,并无虚拟的内容。在编写时,对一些史实资料作了认真的考证,尽量吸收*研究成果
不久前,美国所有的中国近代史课程都以鸦片战争声枪炮为开端。对于中国学者来说,1840年亦已成为评价国家过去历史古代与近代的分界线。由于仅仅关注中国对于西方帝国主义挑战之回应的失败,中国自身内在的演化进程反而模糊不清。最近关于人口增长、商业化、手工业发展以及农业专门化的研究将帝制晚期静态经济的说法打破。然而在政治领域,腐败的清帝国的幽灵铭刻在19世纪历史的编纂者心中,至今挥之不去。尽管我们不再说“不变的中国”(unchangingChina),然而理解早期中国近代化经验的范式依然薄弱。腐败的帝国,由于陈旧的思想传统而与革新相暌违。结果,我们常常忽视这一历程的复杂性,并没有去探求中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衰落的真正根源。这本书写的是“西方到来”之前的中国。它也探讨腐败,但更为重要的是关于变革问题。满族统治的头一个
18世纪是整个世界酝酿着空前变革的重要时代,对这100年历史的研究早已引起了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 对于中国来主,18世纪同样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在这100年间,全国人口数量翻了一番,首次突破3亿大关;番薯、玉米等美洲农作物新品种在内地广泛引种,由于中外贸易的发展,数以亿计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在这100年间,传统经济、文化、学术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强盛的时期之一--“康乾盛世”。 全书共分9卷,它试图对18世纪的中国历史展开全景式的论述,并立足于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有可比性的方面进行比较。因此,它有别于通常所见的国别史和断代史,其特点是按照政治、军事、边疆民族、经济、农民、社会、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等范畴,对这一时期的中国作出比较宏观的、综合性的历史分析。
粟特人是生活在中亚两河流域的一个古代民族,是活跃在丝绸之路上著名的商业民族。自汉魏以来,由于经商、战争等原因,很多粟特人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中古中国历有特色的一个外来民族。《中古中国的粟特胡人(以长安为中心)》以传统史料为基础,大量利用墓志材料、图像资料,主要考察了北朝来年到隋唐时期进入中国的粟特胡人,特别是隋唐都城地区的粟特胡人情况,通过深入分析他们与中国社会的互动,以期将粟特这一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外来民族尽可能真实生动地展现出来,并借此来探讨隋唐时代的国际精神。《中古中国的粟特胡人(以长安为中心)》的作者是毕波。
乌干达是非洲东部的内陆国家,靠近非洲大陆中心,被称为“非洲的心脏”。由于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远古时期就有原始人群居住。公元前几百年,有大批外来族群迁入,带来了农业和畜牧业;公元13、14世纪出现了中央集权制王国;19世纪末沦为英国殖民地;1962年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本书以翔实的资料介绍乌干达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为读者认识乌干达提供了一扇知识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