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的阴云曾笼罩全球达半世纪之久,当这场意识形态和政治对抗于1990年戛然而止时,哪怕再见多识广或权倾一时的人也不禁大惊失色。冷战究竟因何终结?又为何延绵了如此之久?对于这场乔治·H·W·布什总统口中的“人心之争”,历史学家梅尔文·P·莱夫勒基于新近公布的档案在本书中给出了独到的诠释。 莱夫勒将读者带回到了美苏两国领导人试图纾解敌对状态的四个重要历史时刻,并探究了他们因何无功而返:1945年斯大林和杜鲁门适时规划了新政策;1953年马林科夫和艾森豪威尔探寻了和平的机会;1962年肯尼迪、赫鲁晓夫、约翰逊尝试缓解紧张局势;1975年勃日列涅夫和卡特旨在维持缓和状态。莱夫勒指出,这些领导人无不窥探到了和平的曙光,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压力、同盟国和庇护国的施压、国际体系的发展态势,以及他们自身的不快回忆,他们
伊本·白图泰于弱冠之年离乡远游各国。1333年至印度德里,留居9年;1345年游历广州、杭州等地,1347年至印度,1349年返回摩洛哥,后又去西班牙和中西非旅游。1354年定居非斯。他口述其旅行见闻,由他人笔录成书,名为《伊本·白图泰游记》。此书详细记述了北非、中亚、南亚、东亚诸国的风土人情,包含对中国民俗和景象的记载,对研究中国与阿拉伯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有参考价值。文笔生动,引人入胜,作为世界名著,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代读者心中拥有崇高地位。
18世纪是整个世界酝酿着空前变革的重要时代,对这100年历史的研究早已引起了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 对于中国来主,18世纪同样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在这100年间,全国人口数量翻了一番,首次突破3亿大关;番薯、玉米等美洲农作物新品种在内地广泛引种,由于中外贸易的发展,数以亿计的外国银元流入中国。在这100年间,传统经济、文化、学术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出现了中国古代历强盛的时期之一--“康乾盛世”。 全书共分9卷,它试图对18世纪的中国历史展开全景式的论述,并立足于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有可比性的方面进行比较。因此,它有别于通常所见的国别史和断代史,其特点是按照政治、军事、边疆民族、经济、农民、社会、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等范畴,对这一时期的中国作出比较宏观的、综合性的历史分析。
粟特人是生活在中亚两河流域的一个古代民族,是活跃在丝绸之路上著名的商业民族。自汉魏以来,由于经商、战争等原因,很多粟特人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是中古中国历有特色的一个外来民族。《中古中国的粟特胡人(以长安为中心)》以传统史料为基础,大量利用墓志材料、图像资料,主要考察了北朝来年到隋唐时期进入中国的粟特胡人,特别是隋唐都城地区的粟特胡人情况,通过深入分析他们与中国社会的互动,以期将粟特这一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外来民族尽可能真实生动地展现出来,并借此来探讨隋唐时代的国际精神。《中古中国的粟特胡人(以长安为中心)》的作者是毕波。
本书内容包括使西纪程、伦敦与巴黎日记(节选)、英轺日记(节选)、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节选)等。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创造的英雄史诗,本书是亲历者的回忆,每一篇都体现出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与艰苦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豪迈精神;在艰苦的岁月里,正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优良作风,使这支队伍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壮举,本书是对这段历史最原始的记录...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英雄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蒙古秘史》是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学古典名著,用畏兀儿体蒙古文撰写,共282节,因蒙元时期秘藏内廷而得名。本书记录了成吉思汗先祖谱系、传说及事迹,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汗(元太宗)的事迹,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古代游牧狩猎诸部落,尤其是蒙古诸部落的社会发展、社会组织、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制度、社会心理、风俗习惯、原始宗教信仰、习惯法等方面的原始资料,也是研究蒙古族的起源与形成,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汗的历史,大蒙古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最重要的基本史料之一。作者据《四部丛刊三编》本等不同版本校录,并作必要的注释,以方便读者阅读。本书版本采用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