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乐素史学文存》现共收录乐素先生有关史学的论文三十二篇,附录一篇,约六十万字(其中两集《求是集》)所收论文是按原书影印,另外增补论文七篇是重新排版,《日知录校注第一卷整理稿》据乐素先生手稿影印)。写作时间自1930年(28岁)至1990年(88岁),时间跨度达六十一年。在这六十一年中,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论文虽是史学论文,是学术论文,但作为一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学者,乐素先生写作这些论文,和当时的形势有密切关系。比如他自日本留学回国,从学习经济学转而研究中日关系史和日本古代史,“九一八事变”以后又转而研究宋史特别是宋金关系史,就是最突出的例子。我们在阅读他的史学著作的同时,还可以从学术与政治的关系这个角度,把它作为学术史上的个案来研究。
英国陆军元帅、大英帝国总参谋长艾伦?布鲁克主导了二战时期英国的绝大多数重大战争决策,出席了战时同盟国召开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对赢得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二战时期,除了美国负责的太平洋战场之外,盟军在欧洲、非洲、大西洋的绝大多数战略规划,都是布鲁克直接参与、亲手制订的,有时候甚至是力排众议坚持下来的。 1939年9月至1945年8月间,艾伦?布鲁克把每天的战斗和生活经历,以及一些重要的感想、评论都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具有极为宝贵的史料价值。 由于其日记中包含了许多对丘吉尔、戴高乐、马歇尔、艾森豪威尔等盟国首脑和将领的描述和评价,在发表后引发了巨大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