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套图书力图通过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5位大师的优质文章,从多个角度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并展现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以及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等诸位大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这些文章都是大师们在各自擅长领域所写下的,从中不但能看到大师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于教育的坚持,还可以在这些文字后面看到大师们在时代剧变中始终屹立不倒的身影。
“历史备忘书系”将更强调“民间档案”的特点,作者来自各界各地,名气元大小之分,大事件中的小人物,小人物的大命运,或悲、或喜、悲喜交替,生活的原生态,常常更能反映出历史的本相,因之各种作者均有择选的必要与价值。形式也可多种多样,日记、信件、交代、采访实录、回忆录,视内容而定。而且我相信,原本不起眼的个人记录,愈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历史是一团混沌,是错综复杂的有机构成,好么,唯有方方面面上上下下各式各样的记录,才有可能接近其原貌,才有可能在繁多细节中凸现出冰山下的一角。希望读者能够接受和喜欢这样一套并不取巧也不花哨的书系,也欢迎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成为本书系的作者。
《陈乐素史学文存》现共收录乐素先生有关史学的论文三十二篇,附录一篇,约六十万字(其中两集《求是集》)所收论文是按原书影印,另外增补论文七篇是重新排版,《日知录校注第一卷整理稿》据乐素先生手稿影印)。写作时间自1930年(28岁)至1990年(88岁),时间跨度达六十一年。在这六十一年中,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论文虽是史学论文,是学术论文,但作为一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学者,乐素先生写作这些论文,和当时的形势有密切关系。比如他自日本留学回国,从学习经济学转而研究中日关系史和日本古代史,“九一八事变”以后又转而研究宋史特别是宋金关系史,就是最突出的例子。我们在阅读他的史学著作的同时,还可以从学术与政治的关系这个角度,把它作为学术史上的个案来研究。
本书集中讨论了1928~1949年间的重大突发事件与国民政府的对策,涉及的事件有:1928年“济南事件”、1929年“中东路事件”、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1941年“珍珠港事件”、1946年“沈崇事件”、1947年“二二八事件”。
本书上辑主要以读者熟悉的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为考察对象,探究那些被我们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隐藏起来的秘密。我们受过的历史教育常是总其大概,往往前因后果不完备,多种说法只取其一,这实际上很容易产生“错觉”:历史上只有这样一种情况,或者历史情况本就是这样的。本书通过综述传世文献,结合新出土材料,推敲历史的细节,打破历史的“错觉”。读罢此书,你可能会有“原来如此”的感慨:原来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原来古代就有这些器物;原来古代有与今日相似的行为方式;原来他们是同时代的,我原来记的居然是错的?甚至可能会出现对某个人物印象的“反转”,等等。 本书下辑主要以大家熟悉的古诗文以及经典名著为考察对象,把这些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放到历史语境中去考察,像破案一样,解开文章中的“暗语”,看看其背后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