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通识课:典藏纪念版》,通过精美装帧赋予书全新意义,内文经再次编校,更为翔实可靠,是一套更值得收藏的传统文化图书。 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套图书力图通过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5位大师的优质文章,从多个角度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并展现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以及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等诸位大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这些文章都是大师们在各自擅长领域所写下的,从中不但能看到大师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于教育的坚持,还可以在这些文字后面看到大师们在时代剧变中始终屹立不倒的身影。
《国殇》书系全十部,完整展示了中华民族抗战全景,真实纪录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海、陆、空军悲壮之战,以及抗战生命线的交通线战场,国家尊严与存亡的外交战场,对日谍战的隐蔽战场,乃至战后对日伪战犯审判的巨幅历史场景,体现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国殇(DI一部):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Ⅰ》 《国殇(第二部):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Ⅱ》 《国殇(第三部):国民党正面战场空军抗战纪实》 《国殇(第四部):国民党对日抗战谍战纪实》 《国殇(第五部):中国远征军缅甸、滇西抗战秘录》 《国殇(第六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大撤退秘录》 《国殇(第七部):国民党正面战场海军抗战纪实》 《国殇(第八部):审判日伪战犯纪实》 《国殇(第九部):抗战时期的外交风云》 《国殇(第十部):
本书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党地下党员黄慕兰回忆录,记述其在抗战期间以学生、职员身份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因错案受审查,及平反后与晚年的工作与生活等。
《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阶段,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的。 雷池月先生的书,既是历史,又不全是历史。说是历史,是言必有据,不像当今众多对史事的戏说;说不全是历史,是作者没有被枯燥而繁乱的史料所囿,而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在知识与权力、保守与改革的大框架内进行重构。历史是一种延绵,但在这本书里,大可以古今通读。
《陈乐素史学文存》现共收录乐素先生有关史学的论文三十二篇,附录一篇,约六十万字(其中两集《求是集》)所收论文是按原书影印,另外增补论文七篇是重新排版,《日知录校注卷整理稿》据乐素先生手稿影印)。写作时间自1930年(28岁)至1990年(88岁),时间跨度达六十一年。在这六十一年中,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论文虽是史学论文,是学术论文,但作为一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学者,乐素先生写作这些论文,和当时的形势有密切关系。比如他自日本留学回国,从学习经济学转而研究中日关系史和日本古代史,“九一八事变”以后又转而研究宋史特别是宋金关系史,就是最突出的例子。我们在阅读他的史学著作的同时,还可以从学术与政治的关系这个角度,把它作为学术史上的个案来研究。
《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收入22篇文章,大致以时间为序,以专题形式,论述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社会各阶层与各时期国家权力的互动、乡村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以后者更为精彩。中国农村政治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为什么非走这一步?本书正是通过回顾1903-1953年之间的农村社会历史,试图厘清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和文化结构变迁的内在线索和发展方向。理清这个脉络,对认识百年中国,尤其是大规模推进现代化的近代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收入22篇文章,大致以时间为序,以专题形式,论述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社会各阶层与各时期国家权力的互动、乡村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以后者更为精彩。中国农村政治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为什么非走这一步?本书正是通过回顾1903-1953年之间的农村社会历史,试图彻底厘清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和文化结构变迁的内在线索和发展方向。理清这个脉络,对认识百年中国,尤其是大规模推进现代化的近代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为张鸣精选集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选定1840-1920年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从底层民众的观念和作为思想主体的农民意识的变迁这个角度,重新阐释近代史;下篇作者主张将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放在中国北方的乡土社会上,考察乡土社会风习、信仰、戏曲、民俗、等文化因素,按照同样的思路,再概括和分析世纪初中国基督徒的信仰、价值及政治意识。作者主张将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放在中国北方的乡土社会上,考察乡土社会风习、信仰、戏曲、民俗、等文化因素,到底哪些因素对义和团起了作用,如何起作用?义和团是如何通过他们效法的戏剧人物,表现他们的政治意向的?民间信仰的符号是如何转化为政治表达的?按照同样的思路,再研究世纪初的教民群体,即中国的基督徒,对其信仰、价值及政治意识
弗兰兹·罗森茨维格,·本雅明,格尔绍·肖勒姆:在20年代的德国,这三位思想家共同想象了一种新的历史观,它呈现了一种弥塞亚乌托邦的思想。对立于将历史视为一条永远走向人类终完善之路的乐观主义观念,他们提出了一种断裂的历史思想,其各个环节不能被纳入一个总体,与表面的同质化相比,其破碎更具有意义——同样也更有前景。在三位思想家那里,上述另类的历史出自于他们对20世纪巨大变革的直接经验。令人感到矛盾的是,在历史理性解体的基础上,希望的火花再次燃起。透过的范畴,乌托邦再次闪现在三位作者那里。在向新事物的突现敞开的这一时间模式当中,理想的迅速实现变成了可以被设想的事情。
《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收入22篇文章,大致以时间为序,以专题形式,论述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社会各阶层与各时期国家权力的互动、乡村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以后者更为精彩。中国农村政治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为什么非走这一步?本书正是通过回顾1903-1953年之间的农村社会历史,试图厘清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和文化结构变迁的内在线索和发展方向。理清这个脉络,对认识百年中国,尤其是大规模推进现代化的近代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是谁在最不合时宜的时候坚守对琴的挚爱?又是谁在古琴文化再度高热的今天平心静思? 谁在弹琴,为谁弹琴,为何弹琴,如何弹琴? 这部关于琴的记忆之书,由蜀中二十位琴人的口述,及五位琴人的回忆文章所构成。在百年家国巨变的洪流中,他们的生命轨迹或必然、或偶然地与琴有了交集;在这丰富的人生的土壤中,便生发出许多琴的故事、琴的思考。 愿它为百年琴坛留住一隅西蜀之声,记下民国至今跌宕起伏的蜀琴命运。
《陈乐素史学文存》现共收录乐素先生有关史学的论文三十二篇,附录一篇,约六十万字(其中两集《求是集》)所收论文是按原书影印,另外增补论文七篇是重新排版,《日知录校注卷整理稿》据乐素先生手稿影印)。写作时间自1930年(28岁)至1990年(88岁),时间跨度达六十一年。在这六十一年中,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巨大的、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论文虽是史学论文,是学术论文,但作为一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学者,乐素先生写作这些论文,和当时的形势有密切关系。比如他自日本留学回国,从学习经济学转而研究中日关系史和日本古代史,“九一八事变”以后又转而研究宋史特别是宋金关系史,就是最突出的例子。我们在阅读他的史学著作的同时,还可以从学术与政治的关系这个角度,把它作为学术史上的个案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