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五卷,讲述元末爆发红巾军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的起义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大明,定都于应天府,创立了一系列制度,加强了皇权,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洪武之治 。 靖难之役 后,朱棣夺得皇位,开疆拓土,1420年迁都至顺天府,以应天府为陪都,派郑和七下西洋,五征蒙古,开创 永乐盛世 。明仁宗、宣宗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开创 仁宣之治 ,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 土木堡之变 ,大明开始由盛转衰,后经 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 ,国势复振,但是嘉靖、万历皇帝的长期不上朝,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土地兼并愈发严重,流民问题始终难以解决。同时,万历年间的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终于爆发明末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
《毁誉之辨》收入了69篇文章,从取材上看,上自先秦,下到20世纪,有传统的文化解析,有对各式人物评说,有涉史书籍评介,有名胜古迹的随想,美之曰广博贬之曰浮泛。贯穿其中的只有两条:一是以既往为话题;二是寄感慨于当下,打通古今,有不加掩饰的现实针对性。收入书中的69篇文章,从取材看,上自先秦,下到20世纪,有传统文化解析,有对各式人物评说,有涉史书籍评介,有名胜古迹随想,美之日广博贬之日浮泛。贯穿其中的只有两条:一是以既往为话题;二是寄感慨于当下,打通古今,有不加掩饰的现实针对性。鉴古可以观今,鉴往可以知来,善于运用历史观照现实,我们才有对于先人的“后先优势”。本书有传统文化解析,有各色人物片论,有涉史书籍评价,有名胜古迹随想,以既往为话题,寄感慨于当下。
本书由李敬泽发表在《南方周末》《散文》等报刊上的专栏文章结集而成,内容多为对《春秋》《论语》《诗经》《史记》等经典的全新解读。读经论道,写史见心,皆妙趣横生,且多有发明。文笔蕴藉,性灵踊跃,既深得传统真趣,又切中时代之痒。李敬泽的文字经得起阅读者挑剔的目光,每每给人如沐清风的欣喜,而文字背后的寥廓意境,更非寻常人可至。
内容简介
《编余杂俎:历史课程研究》包括了研究、关于完善历史课程标准的思考、研究教材推进新课程改革、关于深化历史课程改革的讨论、改革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探讨、 以 鸦片战争 为例的教材和教学设计、关于 北京人 教学内容与目标的定位、 从梁爰如老师的文章谈起、一份夭折的初中历史课程内容标准设计方案、从商周的社会性质谈起、西周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古代中国君主专制政治的两大支柱、 高中新课程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讨论、秦以后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