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通识课:典藏纪念版》,通过精美装帧赋予书全新意义,内文经再次编校,更为翔实可靠,是一套更值得收藏的传统文化图书。 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套图书力图通过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5位大师的优质文章,从多个角度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并展现西南联大的学术风采,以及朱自清、冯友兰、陈寅恪等诸位大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修养。这些文章都是大师们在各自擅长领域所写下的,从中不但能看到大师们对于学问的认真,对于教育的坚持,还可以在这些文字后面看到大师们在时代剧变中始终屹立不倒的身影。
《国殇》书系全十部,完整展示了中华民族抗战全景,真实纪录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海、陆、空军悲壮之战,以及抗战生命线的交通线战场,国家尊严与存亡的外交战场,对日谍战的隐蔽战场,乃至战后对日伪战犯审判的巨幅历史场景,体现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国殇(DI一部):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Ⅰ》 《国殇(第二部):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Ⅱ》 《国殇(第三部):国民党正面战场空军抗战纪实》 《国殇(第四部):国民党对日抗战谍战纪实》 《国殇(第五部):中国远征军缅甸、滇西抗战秘录》 《国殇(第六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大撤退秘录》 《国殇(第七部):国民党正面战场海军抗战纪实》 《国殇(第八部):审判日伪战犯纪实》 《国殇(第九部):抗战时期的外交风云》 《国殇(第十部):
慈善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传统美德。回顾中国慈善事业演进的历史,对于认识社会慈善状况的文化源流和社会条件,对于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慈善事业,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本书共分《绪论篇》、《渊源篇》、《古代篇》、《近代篇》、《当代篇》等5篇、11章40万字。著者求通、述要、出新,纵横结合,首先在宏观上勾勒了慈善、慈善事业与慈善史研究的基本问题与基本研究方法。其次又从微观、渊源上考察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善思想观念和社会变迁的关系。第三缕述了先秦以来的慈善、慈善事业的兴起与发展、衰落与再次崛起。是目前仅见的关于中国慈善思想和慈善事业的研究专著。
是谁在最不合时宜的时候坚守对琴的挚爱?又是谁在古琴文化再度高热的今天平心静思? 谁在弹琴,为谁弹琴,为何弹琴,如何弹琴? 这部关于琴的记忆之书,由蜀中二十位琴人的口述,及五位琴人的回忆文章所构成。在百年家国巨变的洪流中,他们的生命轨迹或必然、或偶然地与琴有了交集;在这丰富的人生的土壤中,便生发出许多琴的故事、琴的思考。 愿它为百年琴坛留住一隅西蜀之声,记下民国至今跌宕起伏的蜀琴命运。
《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收入22篇文章,大致以时间为序,以专题形式,论述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社会各阶层与各时期国家权力的互动、乡村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以后者更为精彩。中国农村政治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为什么非走这一步?本书正是通过回顾1903-1953年之间的农村社会历史,试图厘清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和文化结构变迁的内在线索和发展方向。理清这个脉络,对认识百年中国,尤其是大规模推进现代化的近代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温故》是历史文化读物。 它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这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温故》大体上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1)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2)对历史的审视与反思;(3)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温故(合订本贰辑)是《温故(之五)》《温故(之六)》《温故(之七)》《温故(之八)》的合订本。
《左宗棠:家书抵万金(精装上下册)》收录了从咸丰二年到光绪九年的32年间,左宗棠和家人通信的160封家书及深度解读,其间左宗棠经历了鏖战太平军,进剿捻军,平定陕甘,兴办洋务,克复新疆,督师福建等重大历史事件,信中涉及光绪帝、慈禧太后、恭亲王、曾国藩、曾国荃、李鸿章、胡林翼、林则徐、郭嵩焘、刘坤一、刘松山、刘典等重要历史人物,书中深入展述了左宗棠为人、为学、为官、治国、治军、治家等方面的重要思想,堪称晚清历史的生动写照。
《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收入22篇文章,大致以时间为序,以专题形式,论述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社会各阶层与各时期国家权力的互动、乡村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以后者更为精彩。中国农村政治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为什么非走这一步?本书正是通过回顾1903-1953年之间的农村社会历史,试图厘清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和文化结构变迁的内在线索和发展方向。理清这个脉络,对认识百年中国,尤其是大规模推进现代化的近代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为张鸣精选集丛书之一。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选定1840-1920年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从底层民众的观念和作为思想主体的农民意识的变迁这个角度,重新阐释近代史;下篇作者主张将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放在中国北方的乡土社会上,考察乡土社会风习、信仰、戏曲、民俗、等文化因素,按照同样的思路,再概括和分析世纪初中国基督徒的信仰、价值及政治意识。 作者主张将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放在中国北方的乡土社会上,考察乡土社会风习、信仰、戏曲、民俗、等文化因素,到底哪些因素对义和团起了作用,如何起作用?义和团是如何通过他们效法的戏剧人物,表现他们的政治意向的?民间信仰的符号是如何转化为政治表达的?按照同样的思路,再研究世纪初的教民群体,即中国的基督徒,对其信仰、价值及政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