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两军对垒,多是阵而后战,金大伟著的这本《春秋军阵研究》以先秦兵书和先秦史料中对军阵的相关记载为基础,分析了春秋军阵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重点阐释了春秋古军礼作战思想的影响,及其衍变为《孙子兵法》中“诡道”作战观念的过程,并对此过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本书还介绍了春秋时期军阵的基本形态、特殊形态等特征,并对影响军阵布列的地理因素进行了分类说明,同时也揭示出军阵训练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春秋军阵所反映的不仅仅是诸多阵型的变化发展,同时也折射出那个“礼崩乐坏”时代文化重心的迁移。
读史求识,脱俗求真,是陈寅恪先生的遗教。我虽然不敢淡忘,但践行不得力,成效微乎其微。难当然是难的。自从唐朝人刘知几提出“才、学、识”三字诀,治史的规格就被推上新台阶。到了近代,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作出更具体的阐释:史识是讲历史家的观察力。做一个史家,需要何种观察力?这种观察力如何养成?观察要锐敏,即所谓“读书得间”。
本书以中学历史老师为主要服务对象,书中所列专题都应是中学历史课中的重点和难点。撰写时,主要是阐述有关的论点,更多地是偏重于理论和分析,还必须注重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在这些前提下,根据需要也补充一些史料。总起来说,是力图体现一种历史观,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
本书为作者系列论文整合而成,所有论文皆已正式发表。本书以"五色四藩"命名,是因为其内容包括内亚各部族关系和蒙古人文历史地理研究两项之故。十六世纪时,以青色的东方寂静尊为中心的坛城文化深刻影响了蒙古文化,在蒙古形成了以青色蒙古为中心,白、红、黄、黑四族环绕的独特的"五色四藩"之说。 本书上编是内亚部族关系史相关的内容,涉及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和天山北路卫拉特草原等区域的复杂关系,从时间上主要集中在清代前期。本书下编为蒙古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地理学是一个综合学问,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学和历史人文地理学以及其派生出的分支学科。本书所谓蒙古历史地理,纯属人文地理学范畴,探讨的是明清时期相关人物的活动区域,虽然也涉及了历史地图,但并非专业的历史地图研究,而只限于其文字内容,因此这部分的研究仍以文本
本书作者李红岩将中国近代史学史作为一个新旧史学演变的历史阶段来研究,将其放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等广阔的视野上加以透视,在每一时期以及每一章节中注意论述史学思想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思想基础,并揭示其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又注意把握中国近代史学史发展的特殊规律。
《古乐经传全书》是明代学者湛若水和其弟子吕怀以“六经”中的《乐经》为中心探讨乐论的著作。原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开篇之《拟补古乐经》由湛若水所作,提出拟补失传的《古乐经》的想法,以摘录先秦经典中论乐之吉光片羽为主,所论多为“乐”之义理,是湛若水构建其礼乐体系论述的重要一环;《古乐正传》则由吕怀所作,以《史记 律书》等专门之书为依据,进行律吕之推衍,其中所涉内容都是专门的古乐知识。下册则是湛若水所编的《古乐本传》、《别传》、《杂传》、《律传》等篇。《古乐本传》是《礼记 乐记》的原文;《别传》是《周礼》中有关“乐”的文字;《杂传》、《律传》则是杂采诸书中的论乐语。
《新原点丛书:中国历代党争史》描述了先秦至清末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朋党现象。通过历朝历代党派与党派之间,党派与皇权之间、人与人之间权力斗争的历史追述和剖析,从一个独特角度揭示了中国各个王朝的盛衰规律,惊心动魄地展示了制度压抑下人性的挣扎和扭曲。为何中国历史上身居高位之人,无论奸佞或贤达,都难逃“党同伐异”的魔咒?为何国家民族的命运,几千年来始终走不出朋党的梦魇?这些沉重的问号,令人掩卷喟叹和深思。
您最近查看的商品和相关推荐?查看或编辑你的浏览历史记录查看产品详情页面完毕后,在此处了解返回您感兴趣的页面的方式。
晚清的财政体制出现重大变动,鸦片税收成为中央和地方举办新政的重要财源。清末禁烟使得各类新政事业经费危机进一步加深,各种财政措施难以补救。中央与地方督抚的财权矛盾随之突出。禁政,财政也新政之间的平衡取舍为一个可供考察的历史变量。本书充分利用留存档案,辅以各种报刊、文集,杂著等文献互相参证,学科界限,力求揭示历史实态,在论证深度、史料解读和方法见识上,可弥补前人研究缺憾,并为后来者必须参研。
本书是意大利哲学家、史学家克罗齐的历史哲学力作。此卷分上下两编。上编探讨史学理论。首先他严格区分历史和编年史:历史是活历史,编年史是死历史;历史是当代史,编年史是过去史;历史主要是思想行动,编年史主要是意志行动;历史中有紧密联系,编年史中无联系;历史有逻辑顺序,编年史有编年顺序;历史深入事件核心,编年史停留事件表面;历史有活文献和深刻思想,编年史有抽象词语记录和空洞叙述;先有历史,后有编年史。进而他划清真历史同形形色色的历史的积极性质、人性、分期等问题。下编回顾史学史,从希腊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实证主义史学,直至19世纪“新史学”。
《西北断简(凝视丝绸之路的情与美珍藏版)(精)》是朱幼棣先生在20世纪末的数年里完成的旅行文集。他在各地任职、考察期间,走过无数的古道、边关和古城、当熟悉的地名从历史的尘埃中款款而至,那些大漠孤烟的景致、铁马的英雄气概、瑰丽浪漫的传说、人与自然相处的悲与乐统统化为笔下的文字。
本书系“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之一,记载了1937年7月“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到国民政府正式还都南京的1946年5月前后共9年,发生在当时的重庆市行政范围,环重庆周边的江北县、巴县及北碚管理局与重庆有着密切关联的重要事件。是帮助读者了解战时重庆的重要工具书。
《九品中正制略论稿》共收录论文21篇,分别对曹魏、东吴、两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及其发展演变、时代特点、运行规律和历史作用等问题作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细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