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次在亚里士多德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对“连续”和“断裂”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用以研究中西文明发展的连续性问题,对西方文明发展以断裂为特征,中国文明发展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做了理论的说明。2.在悉心研读理解原著的基础上,揭示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以自由为内容的精神发展观与真实历史发展过程的背离。3.系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著作,深入理解社会交往与历史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人类社会横向之间的交往决定了纵向的历史发展,而纵向历史发展又成为横向的每一个社会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与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做了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阐述。4.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在历史、史学和理论三个层次上,对论题展开论述,这是首次,因而具有创新意义。5.综合以上诸点,在理论上对黑格尔关于中国历史的曲解
本书通过对晚清西学文献中手资料的清理,讨论了西方政治学知识是如何进入中国,并在晚清学术体系中逐渐清晰化的历史过程。作者借鉴传播学、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本土知识传承者和作为接收主体的知识精英阶层切入,讨论西方政治学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多角度的中外学者的对话,并指出中国现代“政治学”并非简单地由一个本质化的“他者”输入或移植而来,它应该是一场由包括传教士在内的西方文化传播者及本土知识精英共同参与其事的复杂的就地知识生产。
本书为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罗汉山西汉安成侯墓葬的考古发掘报告。罗汉山西汉安成侯墓位于莲花县境内,为一座带墓道的大型土坑穴墓,坐西朝东。其形制结构之大、随葬品之丰富、制作之精细、摆放之讲究,在江南地区少见。墓室长10.39米,宽8.9米,深1.5米。据不完全统计,墓室出土的随葬品陶器、铜器、金器、玉器、铁器上百件。出土遗物时代特征明显,为全面、深入研究当时列侯随葬制度、埋葬习俗、经济文化等提供了大量的断代标尺资料。
《史记》中的每篇纪传世家之后都有一段“太史公曰”,是司马迁对传主的评价,体现了司马迁的爱恨情仇。《大写的智慧:品味太史公曰》的作者李保平,即从这个角度来解读《史记》,给读者一个全新的画面。作者选取了几十篇具有代表性的纪传世家的“太史公曰”进行深层次的剖析,根据自己的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得出卓尔不群的见解,对读者很有启迪作用。
《走西口历史研究》是作者刘忠和在同名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增写了《走西口活动产生的时间》一章,并对其他章节进行了修改完善而成的。《走西口历史研究》从“走西口”研究的学术回顾,到“西口”具体所指的定位,再到西口地区农垦的进程、走西口的主流群体、走西口活动产生的时间、走西口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积淀,以及西口地区地名探源等,都给予了专题考述。应该说,这是目前为全面系统的“西口”问题研究论著,向人们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基本素材,展示了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移民、开发、垦殖等系列图景,使北方地区发展史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与意义。
宋代“崇文抑武”国策与科举取士制度使士大夫群体人数大增,雕版印刷技术的普及推动了学术思想的繁荣,而宋代皇帝的支持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则促进了史学的发达,在这样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宋代笔记的撰述亦极为兴盛,几乎涉及了宋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构成了宋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笔记种数和卷帙庞大,但尚未有全面的汇总统计和详细考察。本书尽可能全面地搜罗、考辨了一千一百余种宋代笔记,大体按照著者的活动年月先后(同作者按撰写时序)进行排序,详细考察每种笔记的作者、著录、存佚、版本、内容特点和相关问题,使读者对有宋一朝的笔记获得全面的认识。 本书编制了《笔记名索引》和《著者名索引》,便于读者进行检索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