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次在亚里士多德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对“连续”和“断裂”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用以研究中西文明发展的连续性问题,对西方文明发展以断裂为特征,中国文明发展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做了理论的说明。2.在悉心研读理解原著的基础上,揭示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以自由为内容的精神发展观与真实历史发展过程的背离。3.系统研读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著作,深入理解社会交往与历史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人类社会横向之间的交往决定了纵向的历史发展,而纵向历史发展又成为横向的每一个社会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与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做了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阐述。4.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在历史、史学和理论三个层次上,对论题展开论述,这是首次,因而具有创新意义。5.综合以上诸点,在理论上对黑格尔关于中国历史的曲解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作者郭建龙以中国历代王朝为经,以现代经济学理论为纬,上至秦汉,下至晚清,详细梳理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央帝国的财政制度之流变,分析历代财政制度之得失,力图从田赋制度、货币制度、官营经济三方面说明中国传统政治之兴衰与帝国财政状况密切相关。本书分为三部分,以中国历目前三次社会与财政的重建为划分阶段的标准。靠前部分聚焦于秦汉到南朝时期,以汉武帝建立的国有体制,汉武帝、王莽的金融垄断,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土地和户籍制度为线索,解读这段时期的财政现象;第二部分以北魏的土地国有制改革为始,论及唐代土地国有制所引起的巨大混乱,以宋代金融改革引起的大崩溃收场;第三部分自元代政府试验性的财政政策起,随后论述明清时期的保守财政,以晚清财政近代化的努力和惰性为终。
20世纪四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现代口述史学,而在我国口述史学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新兴学科。本次论坛还分别举行了学术演讲会和学术讨论会。在学术演讲会上,虞和平、步平、王合忠、周新国、谭继和、姚力等进行了学术演讲。张宪文、崔之清、朱汉国、朱元石、庄建平等对中国大陆口述史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并交流了开展口述历史研究的工作经验;讨论了有关口述史的基本概念问题和开展口述史的工作规范、标准、原则;论坛还对口述史学的学科分类了“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作为中国文化史学会的一个二级学会,通过了“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章程”,选举产生有关领导机构及其工作班子,它必须有力推动中国大陆口述史学的学术研究和发展及其学科建设。
《越秀碑刻》是研究岭南金石的一本专题性图书,收录广州市越秀区碑刻一百方,分宗教、学宫、祠堂、名胜、墓志、其他六大类别,以图、文、考略的形式著录。图,即拓本或照片图录;文,即释文玉并加标点;考略,即简略的考评与研究文字。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广州市越秀地区所存金石的现状况以及内容,具有较高的历史考古价值、文献补充价值、书法研究价值、文学欣赏价值等。
清代梁玉绳耗费二十年,五易其稿,撰成《史记志疑》一书。《史记志疑》共三十六卷,规模恢弘,汇集前人成说并断以己意,或订正《史记》之误,或疏释《史记》之略,考证《史记》诸多问题,乃有清一代《史记》研究之代表。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订误》的基础上扩展而成,针对《史记志疑》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详细分析梁氏之书的得失,尤其对梁氏的,分条胪列,一一辩证,所占篇幅大,意义亦大。本书充分利用古今史料及《史记》,以使《史记志疑》更为可信,亦使与《史记》研究相关之诸多问题愈辨愈明。
吕祖谦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知识渊博,成绩斐然。《吕祖谦与南宋学术交流:以吕祖谦书信为中心的考察》以吕祖谦同湖湘学派、朱熹学派、陆氏心学派、永康学派等学者的书信往来为考察对象,研究吕祖谦对南宋学术繁荣的重要贡献。加强对吕祖谦与南宋学术交流之研究,对于进一步理清南宋学术发展和演变具有的理论意义。
本书为历史学家黄现璠教授主张“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的专著,其构思于20世纪50年代,完成于1981年12月。全书共分四编16章,从考究中外“奴”词及其相关文字入手,辨析这些古文字的词义和文化内涵,为探讨奴隶社会存在与否的问题铺陈详实有力的历史依据;继而针对史学界普遍坚持的“中国存在奴隶社会”一说,探究“奴婢制”、“奴隶制”、“农奴制”的具体涵义,进而展开对古代社会形态的讨论,分析先秦古代社会以及部分世界古代社会的社会性质。最终证实自己的两点结论:一是中国历史没有奴隶社会;二是世界各国古代历史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奴隶社会,而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封建社会。
本书精选“文革”后广东省政协出版的和省各市、县政协出版的文史资料中有关民国时期文化的回忆文章编纂而成。
清代康雍乾时期,推行了许多积极的政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但从此时开始的清代皇帝及其大臣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对世界早已形成的近代国际环境、外交方式懵然无知,以致中国卷入国际社会时,举措适当,应对失策,成为近代中国落后西方的始端。作者通过横向比较康雍乾时期的中国与西方,详细叙述中国在近代落后西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