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和“院”,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制度。以不同时期的历史画面展现时代跨越,在时代跨越中展现社会变革,在社会变革中展现从“宫”到“院”的历程,才能得到那份历史感和厚重感。因此朱赛虹编著的《光影百年》将百年前的新旧交替和社会变革作为展览主线,串联起“殿堂余晖”、“群像浮光”、“兴业图强”、“禁宫新生”四章。
近几十年来,有关楚宗族的出土资料日益丰富,为重新审视楚国宗族史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有助于拓展许多新的思考方向和研究领域。本书在对楚公族和异姓家族的源流、世系、封邑等进行考订的基础上,就楚国的宗族结构、宗族政策和分封制等进行了综合探讨。
地宫,是皇陵的核心,是神秘的地方;帝后妃的随葬珍宝历来备受世人瞩目;作者徐广源参加过乾隆裕陵地宫的清理;开启并清理过慈禧陵地宫、乾隆继后的地宫、香妃地宫;探查过诚嫔地宫、亲郡王的地宫;亲手整理过慈禧的遗体,亲手找到了香妃的头颅骨……,他探过十九座皇陵地宫。作者以其非凡的奇特经历,向人娓娓讲述这些鲜为人知的事情内幕和神秘故事。 n
天文分野是由中国传统星占学衍生出来的一套认知天地对应关系的理论体系,它既是传统星占学的理论基础,又是古代地理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又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与世界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书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古代天文分野的历史演变、理论模式及其政治文化涵义做了研究。全面梳理了天文分野学说的起源、释义和理论类型,重点考察影响z大的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体系的形成、定型与衍变,以及在古代王朝政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折射出的天下观思想,进而透过天文分野的视阈对东西方世界观试作比较,体现出一种视野。
本书的内容大多取自往哲时贤的著述和经验,在作者个人相当于一份读书笔记,对读者则或许能起一点资料汇编的作用,借陈寅恪的话说,“殊不足言著述也”。这大抵也接近史学方法的本义:它是一种修养、经验和技艺的综合体,如果脱离治学经验和典范之作来讨论方法,就容易沦为空谈。 书中引述了大量他人的言论,涵盖古今中外。各位论者的思想背景和言说语境各不相同,将他们的言论条贯于一个当中,不仅显得牵强而芜杂,而且可能导致曲解和附会。
《沈尹默家族往事》的内容在时间跨度上近700年,涉及人物数百,故事上千,文字约有17万,图片200多张。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学理工出身的人,既无文字功底又无历史学识,写这种传记式作品真是“赶鸭子上架”了。我的初衷是想不能写成枯燥无味的史料研究报告,也不好做成文抄公的“贴膏药”式样的汇编,搞到这个结果,怕是个“四不像”吧,或许只是带有“家谱传记”的影子,充其量只是一本以史料为基础的图文并茂的故事书罢了。
收入本文集的文章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学界前辈和史学界同仁有关现代化研究的专论。他们在百忙中赐稿,主要是为了对罗先生表示追思和怀念。但是,我们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先生生前倡导的现代化研究已在我国广泛开展,并在诸多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可喜景象。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罗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并就现代化理论、现代化世界进程、东亚现代化进程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等问题及有关研究方法作了专题阐述。这些文章也是学生们研读先生论著的个人心得体会。第三部分是先生生前友好和家属的怀念文字。这些回忆文章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罗先生曲折坎坷的人生道路,更反映了他一生如何自强不息,对国家、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赤子之心和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高度使命感与责任感。读来真切感人,感人至深!罗先生勤奋的一生为我们留
今日的中国,正处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之中。随着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的旧有景观也在迅速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