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内容大多取自往哲时贤的著述和经验,在作者个人相当于一份读书笔记,对读者则或许能起一点资料汇编的作用,借陈寅恪的话说,“殊不足言著述也”。这大抵也接近史学方法的本义:它是一种修养、经验和技艺的综合体,如果脱离治学经验和典范之作来讨论方法,就容易沦为空谈。 书中引述了大量他人的言论,涵盖古今中外。各位论者的思想背景和言说语境各不相同,将他们的言论条贯于一个系统当中,不仅显得牵强而芜杂,而且可能导致曲解和附会。
《黄埔军校年谱长编》带你用黄埔军校5.8万名毕业生的经历和视角重新、全面的认识当时的黄埔军校,首次披露蒋介石在黄埔军校的大量讲话和活动资料。 《黄埔军校年谱长编》在黄埔军校同学会历年积累、黄埔军校研究专家陈宇穷30年收集整理基础上完成,系统梳理了黄埔军校波澜壮阔的历史,史料详实,脉络清晰。这是海峡两岸第一部贯通黄埔军校全史的力作,完整记录了黄埔军校在广州、南京、成都、凤山各个时期的重要轨迹,详尽记述了军校创办、发展、荣膺世界籍名校的历史传奇。全书以1924年-1949年间黄埔军校本校历年事件为主体,同时前缀1911-1923年的“前期筹备时期”,同时以附录的形式补充了1950年之后在台的“凤山军校时期”的材料。全书体例,采取逐年、月、日排序纪事,部分条目根据叙事需要采用纪事本末体。作者收集、整理了大量史料,详述
史学既有时代的烙痕,也有史家的激情与理想,只在站在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与创作辉煌的史学。因此,我想,一部好的史学著作,应当建立于开阔的视野之上,而不应仅仅局限于繁多的细节,刻意赋予它们一种固化的思维理论,用假想的结论去寻找众多的论据。在教条与形而上学的研究模式下,常常是没有研究就已经出现结果,或陷入狭隘的文学辩论,从而失去思想的源泉,远离了人类精神的历程。史学著作不应仅仅成为只有学者才能读懂的工具书,而应更多地启迪人们的智慧,呼唤人类的精神。这部论著从明代目录学著作中的史部分类切入,在把握明代学者对史学发展及史书流别认识的同时,考察了明代史学发展中出现的特色。以明正德朝为界限,分前后两个阶段展示了明代史学发展的特色与走向。
历史学历来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而且在20世纪又有极大的发展,因而着重了解和探讨历史学的新发展十分必要。本刊正是以历史学的新发展为重点,同时兼及其他相关学科,并着眼于的变化和前沿问题的探讨。既要及时了解国外史学的发展,特别是理论方法论上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又要结合中国史学界的实际,努力加强我国史学与国际史学的对话。本刊拟以史学为基础,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综合研究。每期设置一个主题,邀请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就这一问题进行多方位、多层次、更全面的探讨,以阐述常见中之不常见。我们长远的计划就是把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大问题逐一进行专题研究,编辑相关的经典读物与文献索引,为后人研究提供便利的条件。这类主题包括“历史与记忆”、“观念史”、“灾难史”、“环境史”、
“四书”采用“志”和“纪事”的体裁,以整理和保存历史资料为基本任务,为今后编写校史奠定基础。此次编纂工作坚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力求客观辩证地反映史实,体现学校不断积累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全面再现的原则,尽可能完整地展现学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学校教学、科研、医疗、管理与服务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充分关注师生,关注教学、科研,着重反映重大历史变迁、重要事件与人物、重要办学思想与决策、重大成果等;坚持团结向前的原则,充分尊重各种意见,求同存异,放眼未来。
本书以历史学研究中的语言学转向为视角,就西方后现代历史哲学的研究现状做了梳理。本书内容包括历史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趋势、分析的历史哲学的兴衰、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历史哲学、欧美后现代历史哲学的发展与现状、历史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后现代历史叙事理论、历史叙事的诠释性、后现代历史隐喻理论、后现代语境中的历史客观性问题、作为本体认识和语言的历史,同时,作者以录的形式就外后现代历史哲学的研究作了一个综述,并了一个访谈。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影响巨大,面对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历史学、哲学都要作出回应,本书可以看作是历史哲学对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建构原则的回应,作者以一种客观的态度作出说明,并最终引出自己的观点。
《史学沙龙·历史的两面——动荡岁月的生活记录》是威尔玛·伊格尔斯和格奥尔格·伊格尔斯夫妇的回忆录,两人共同回忆了自童年起到晚年的经历,包括“从波希米亚到加拿大”、“不平等与隔离”等富有价值的回忆性叙述,对于了解他们的人生与学术历程,了解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所经历的变迁(特别是他们童年-少年时期在欧洲备受纳粹迫害的经历,格奥尔格本人参加和领导了60年代在美国南方的反种族隔离运动),都非常有意义。
《历目前的"中国"与中国历史疆域研究》由赵永春著
本书为作者关于20世纪史学史、史学理论的相关论文结集,大多发表于《历史研究》等有名学术刊物。作者主要致力于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研究,尤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研究。本书所集诸文,正是围绕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史学思潮而展开的。全书描述了中国现代史学的基本形态及发展脉络,梳理了两大学术谱系的对立与整合,并对当今学术史情境下如何治学有所建议。
在经济学家、法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茶座”中,历史学家的的“茶座”是最令人向往的。这倒不是因为历史学家的茶道功夫特别好,或者历史学家品茶的本领特别强,而是因为历史的茶味格外醇厚清香,也最适合慢慢品味的。《茶座》作为通俗历史学读物,有的是轻松、休闲和高雅,有的是贴近生活和读者,有的是生动活泼;而它作为杂志书,它既继承了图书的专业性强、有深度的优点,也具有杂志的文章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优点。本书是“茶座”之第九辑,全书共分人物史家有言、人物、名家、访谈、书札等9章。该书可供广大读者阅读使用。
本书从“群众运动史”、“资本主义政治和社会制度史”、“经济史”、“史论”等多个角度对世界史的结构和形式作出考察。作者所倡导的是结构形态学的史学研究方法,其对世界历史上多个重大问题的探讨具有原创性。如作者提出英国工人运动自发产生了某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理论、要重新认识金融资本形成和资本输出开始的时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