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方壮猷在武汉大学历史系讲授中国史学史之讲录简编而成,同时参考了孙秉莹(季明)、解毓才(冠三)诸生之听课笔记,成书于1943年。1944年邓广铭(恭三)作“序”并将其推荐给中国文化服务社的“青年文库”丛书,1947年在上海出版。邓序说,该书“以史体为经,时次为纬,条析绳贯,区为章节,各章后又附后人考校、注释、订补诸作。汇万殊于一编,驭繁碎于简要”。《中国史学概要》依史体分为纪传、编年、纪事本末、制度文物史、方志与家谱等七章,为治国史者提供了入门之津梁。 有学者指出:“从中国历史文献学的角度探讨史学的起源和发展,此以方壮猷《中国史学概要》为代表”(《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8期),认为此书是20世纪上半叶有代表性的中国史学史著作之一。
《史学方法导论》系作者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的讲义稿。原书七讲,现仅存第四讲,原"拟目"保留供读者参考。编者还从《傅斯年全集》中选录了十篇与其史学理论相关的文章。 作者是中国现代史学的奠基人之一,认为"历史学不是著史:著史每多多少少带点古世中世的意味,且取伦理家的手段,作文章家的本事。近代的历史学只是史料学,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主张史学即史料学,号召史学家"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他尤其重视考古材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同时非常注意将语言学等其他学科的观点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
本文是以李大钊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的。为此,文章紧紧围绕李大钊史学思想的形成、内容及其地位和影响诸问题,致力于展开全面而深入的系统论述。 李大钊史学思想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20世纪初,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整体性的变迁和发展,中国的近代史学亦踏上了近代化的征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更是推动这一进程向纵深发展。李大钊置身其间,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在北京大学教授的岗位上,凭着自己良好的史才,积极进行史学实践和史学理论的研究。1924年《史学要论》的出版,标志着李大钊史学思想的形成。李大钊史学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史学近代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与他的职业条件、个人经历和良好才智密不可分的。 李大钊史学思想内容精深,体系完整,全面涉及了史学理论的问题。为此,本书从李大钊的历史论、史学论、历
作者在本书中考察了关于历史和历史学性质的思想的深刻变化,以及自 19世纪职业历史学出现以来作为其基础的基本原则的发展,描述了二战以后新的社会科学学科如何改变历史学,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后现代主义思想对历史学的巨大挑战,并得出结论:当代的历史学正从经典的、宏观的形式走向微观史、文化史和日常生活史。本书是新版,增加了题为“21世纪初的回顾 ”的后记,考察了从后现代主义向新的社会科学方法的进展,特别注意文化因素和全球化问题。本书已被译成十种文字在多个国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