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不仅介绍古书和古文字资料的性质和主要内容情况,同时还介绍这些古书和古文字资料的年代或大致时代情况。本书重视并特别介绍了战国秦汉时期特别是诸子中有关传说时代的资料,本书对古文字资料和古文献资料并重,同时对一些比较重要的考古资料也作了一些介绍。本书十分注意利用战国秦汉出土文献资料米考证古书的年代问题,并注重利用出土古文字及其上古汉语语法及其特殊虚词来判断古书的年代问题。本书对研究先秦秦汉历史、文化、哲学等学科的研究生和教师是很实用的工具书。
本书不仅介绍古书和古文字资料的性质和主要内容情况,同时还介绍这些古书和古文字资料的年代或大致时代情况。本书重视并特别介绍了战国秦汉时期特别是诸子中有关传说时代的资料,本书对古文字资料和古文献资料并重,同时对一些比较重要的考古资料也作了一些介绍。本书十分注意利用战国秦汉出土文献资料米考证古书的年代问题,并注重利用出土古文字及其上古汉语语法及其特殊虚词来判断古书的年代问题。本书对研究先秦秦汉历史、文化、哲学等学科的研究生和教师是很实用的工具书。
余英时所著的《史学研究经验谈》首篇与《综述中国思想史上的四次突破》、《我对中国文化与历史的探索——克鲁格奖获奖致辞》为一组,读者可就其大致了解余先生治史著述的珍贵心得。《“国学”与中国人文研究》、《试论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则分别于中、西两种背景下梳理人文研究之流变,探讨新时期中国人文研究的前景。其后的四篇序文:《环绕着“李约瑟问题”的反思——陈方正(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序》、《(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序》、《“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中译本代序》、《(天禄论丛——北美东亚图书馆员文集)序》一则可与前文“经验谈”互为参照,二则国内读者对海外汉学界近年的发展所知不多,这组文章正可展现其某些面貌。最后的《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悼亡友张光直》、《
《世界大战全史》选目首重作者的首创、和著作影响力,尤其注重选本的稀见性。所谓稀见,即建国后没有再版,且多数图书馆没有收藏,或即便有收藏,也是归于非公开的珍本之列予以保存,普通读者难以借阅。部分图书虽有电子版,但作为学术研究的经典原著读本,纸质版本更利于记忆和研究之用。《世界大战全史》精拣版本很早、品相佳的原版图书作为底本,因而还具有很高的版本收藏价值。
本书精选外国著名史学大师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和阐释,展示史学大师们的理论创见、治史方法及其作品所呈现的历史画卷。 选取的史家的作品,上溯古代希腊,下迄当代,反映不同历史阶段史家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史学的发展演进;在空间上,以欧美史家著作为主,兼及亚洲著名学者的作品,反映不同地域史学家研究历史的不同视角和特点;在类型上,除古典史学、传统史学外,更多地选取新兴史学流派的作品,以展示治史方法和研究视角的多样性。附录提供了近70部外国史学名著提要,可使读者对史学精品有更全面的了解。 本书编写的目的是激发高等院校历史系本科生、研究生阅读史学名著的兴趣,引导其更好地理解名著的精髓,同时也适合对史学感兴趣的一般读者阅读。
本书从青岛市崂山区环境概况及村落分布、崂山地区传统民居的特点、崂山传统民居的营造技艺、崂山地区传统民居的建筑习俗等四大方面对崂山地区的传统民居进行了详尽的记述。书中采用章节目编纂体例,内容共分为6章17节,序列清楚,层次明晰,领属严密,结构规范,符合系统分类原理,便于读者阅读时进行检索和指认,内容完整,图片清晰丰富,很好地体现了志书的整体性、联系性和逻辑严密性。
17世纪以后,西方的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促使西方史学进入新世纪。19世纪以后,西潮涌入中国,中国的新史学群出并作。本书所收论文评述了梁启超、傅斯年、张荫麟在融会中西史学方面的成就,论述了比较史学、后现代主义史学、传统中国史学等各种史学方法的功过得失以及西方史学发展的大趋势等。
本书是“胡澱咸中国古史和古文字学研究”系列丛书中的第三卷,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胡澱咸先生在中国古史研究方面成就的集中整理和呈现。本书主要包括从远古到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篇,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论证严谨,是对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的系统研究,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为“胡澱咸中国古史和古文字学研究”系列丛书中的第四卷,由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胡澱咸先生所著。本书分为高齐为鲜卑人考、汉武帝尊儒考、关于周室东迁的几个问题、试论殷代用铁、马嵬事件的真相、曾国的来源、说商亳、贾田应是卖田、魏晋清谈思想源流略论、殷代已有宜忌日、再论爰田、战国的年代问题、鄂君启金节考、张骞通西域考等十六个部分。本书对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些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和史实进行了详细考证和论述,观点新颖、史料翔实、论证严密,具有较高的性和学术性。
《经学和史学》一书精选了《中国文化》杂志三十年来国内外著名学者对中国文化中的经学和史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力作,按类别结册而成此书,本书集中了蒙文通、陈道生、来新夏、徐中舒、汪荣祖、冯天瑜等多位学者对经学的与史学阐发和探讨,其中涉及对《周易》、《诗经》《尚书》等古代典籍的考辨和经学义理的考辨。该书内容深刻,丰富,意义重大。
《〈中国文化〉三十年精要选编》由文化大家刘梦溪先生主编,本套从书既是《中国文化》杂志三十余年优秀成果的选编,也可视作近三十多年我国学术界中国文化研究成果的一次汇总。《中国文化》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大型学术刊物,创刊三十年来始终秉持“深研中华文化,阐扬传统专学,探究学术真知,重视人文关怀”的办刊宗旨,提倡从现代看传统,从国际看中国,在广为汲纳国外各种新观念的同时,刻刻不忘本民族的历史地位。了解此刊的行内专家将“厚重,学术,名士,低调,性情”,视作《中国文化》的品格。《中国文化》创刊以来已出版55期,总字数逾2000万,获国内外学界人士高度好评。为汇聚成果、交流学术、留住历史,特编选“《中国文化》三十年精要选编”,分十二个专题,厘定为十二卷,涵盖了哲学、历史学、文学、考古学、文献学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学理论、方法论和西方历史思维模式的演进历程。作者探讨了“历史”的基本概念,对历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了精彩的回答和阐述,回顾了百年来不同学术流派在历史编纂学方法上所采取的不同模式,尤其是追溯并分析了西方史学中各重要的时代历史思维模式的发展演进历程。全书论述纵横捭阖,精彩纷呈,展现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启人深思的洞察力。何兆武行生在序一中称“……本书之体大思精、庞征博引,于中国古代、西方现代以及苏联的有关著作均有精辟的论断,其体例与阐述之允当是值得每一个读者细细咀嚼的”。